工匠毕昇如何站上时代的风口?
2023-06-08 11:47:59.0 来源:羊城晚报 责编:覃子喻
- 摘要:
- 北宋时期,大国工匠辈出,推动科技创新亮点频频。四大发明中的印刷术、指南针、火药,都在宋代有了升级。其中的印刷术,由雕版走向活字,对于文化传播的世界级意义不言而喻。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人——毕昇,在一千年前是个小人物,但却是影响千年的大人物。
毕昇的职业之谜
至于毕昇的本职工作,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都没有记载,反而让中外学者热议起来。近代学者王国维说,毕昇是个锻工。法国汉学家儒莲说,毕昇是个铁匠。《大英百科全书》说,毕昇是个炼金术士。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宋朝史话》说,毕昇是杭州的一名雕版刻制工人。1981年上映的电影《毕昇》说,毕昇是杭州一家书店的老板。究竟谁说得更靠谱呢?
在《梦溪笔谈》里沈括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有个江湖术士名叫王捷,犯了事被发配到沙门岛。这个术士有炼金的绝活。有个名叫毕升的老铁匠,当年在宫里帮王捷干过炼金这事。毕升后来回忆说:“王捷的炼金术,就是用炉灶炼,让别人隔着墙鼓风,大概是不想让人知道这里的门道。那些金子其实都是用铁炼成的。刚出炉的时候还是黑的,攒到一百多两就做一个金饼。每个饼分成八块。人们常说的‘鸦觜金’,指的就是这个。”
这里提到的毕升就是个锻工,但是这个老锻工毕升并不是发明活字印刷的毕昇。老铁匠岁数太大,很难在三十多年后的庆历年间还在科研一线搞发明创造。况且锻工的活儿跟雕版印刷没有直接关系。王国维很可能搞混了,而儒莲和《大英百科全书》采纳了王国维的观点,将错就错。
在《梦溪笔谈》的记载中,毕昇发明的泥活字排版印刷,技术比较复杂,发明过程艰辛,如果他是锻工或者刻工,肩负着养家糊口的重任,又哪有工夫和闲钱去搞研究呢?就算发明出来了,也很难产生什么社会影响。
相比之下,电影《毕昇》对毕昇职业的设定,虽然是推测,但不无道理。毕昇发明活字印刷的最初动机很可能是改进雕版印刷技术的缺陷。如果没有刊刻书籍的切身体验,不熟悉雕版印刷的技术,怎能想得到去发明活字印刷呢?从书店老板的身份来看,从事的行业跟图书的雕版刊刻直接相关,有充裕的资金实力和富余时间,能够调动刻工、印工共同参与,有一定的生产规模来转化发明成果,确有开展这项科技研究的现实需要。
《梦溪笔谈》记述活字印刷术的原理
关于毕昇研制的活字印刷术的原理,《梦溪笔谈》做了记述。毕昇的方法是用胶泥刻字。字的厚度跟铜钱的边缘一样。每个字制成一个字模,用火烧烤,让它变得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上面用松脂、蜡、纸灰混在一起,做成药剂,盖上。想要印刷的时候,就拿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然后密密匝匝地把字模排好。排满一铁框,就作为一个印版,然后在火上烘烤。等上面的药剂开始熔化的时候,就用一块平板按压在它表面。于是,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一样平整了。
印刷的时候,通常制作两块铁板,一块正在印刷,另一块排字模;这一块刚印完,另一块已经准备好了。两块交替使用,提升工作效率。每个字有好几个字模,比如“之”“也”,这都是常用字,一块板里经常多次出现,一般各备有二十多个字模。字模不用的时候,就用纸条做标签,按照韵部进行分类存放。生僻字随遇随刻随烤,很快就能做出来。
沈括坦陈,如果就印两三本,那还不如雕版效率高,但如果要印几十本,乃至成百上千本,活字印刷就比雕版印刷快捷多了。
在发明活字印刷之前,毕昇是熟悉雕版印刷的。雕版都是木板刻制的,但毕昇在发明活字印刷时,为何使用泥活字,而不用更简易的木活字呢?
沈括这样解释:因为木头的纹理有疏有密,沾了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木活字的字模跟药剂容易粘连,一旦排在铁框里,不容易取下来。用泥来烧制字模,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一次排版结束后,用火烘烤,使药剂熔化,再用手一抹,字模就会自行脱落,不被药剂弄脏。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