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术背后的文化史:作为批评的考证
2017-11-02 14:44:19.0 来源:网络 责编:???
- 摘要:
- 考证,常被视为文史研究中寻获真相的最基本方法,不过运用得当的话,它有时也可以成为有力的批评,借以让人反思旧有的方法和观念。
事实是,由于印度长期不能自行造纸,印刷术从未在古代印度盛行过。在此我们可以补充东南亚地区和藏区的状况:在东南亚的小乘佛教地区,古代使用的是不适合印刷而只能手抄的贝叶经;而藏区虽盛行密宗,但强调的是师徒口传而非印经的传统,加之缺少木材等原料,藏区的印刷术(如德格印经院)是很迟才由汉地输入的。更进一步说,印刷术所需要的广泛读写能力,恐怕本身是与印度这样森严的等级社会不相容的。凡此均可证明印刷术难以、或竟不可能在当地社会条件下自发产生并扎根发展。
辛德勇
或许可以说,这些意味着,辛德勇先生在设想中仍假定了有单一的真相存在并可去探究。正因此,他最终将发明权归于印度,至于由这单一起源中心向外扩散的传播,他大胆推测“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王玄策和义净将其传入中国的”。然而麻烦之处,这一传播路径的推测没有任何文献可资证明;同时,也与他引证的季羡林观点矛盾:季氏确认:直至王玄策和义净入印,当地都只是从域外输入纸张,无法普遍使用纸张作为书写载体,“从而也就无法在印度当地引发印刷技术”。或许更可取的方法是:既然这一技术的发明是一个社会过程,我们不如反过来去讨论促使它得以诞生的那些最适合社会条件——当然,由此我们也可以反思中国为何虽然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却始终未能发展它。
顺便说一句,辛德勇先生在书中不仅考证缜密,且持论辛辣犀利无比,批评前人治学之失时绝不留情面,而以“求真”为唯一目标。他多次强调“即使是天大的权威,也不会屈从”,也无人能“代表这个国家的所有学者和公民”为学术研究下定论。有时似不无反应过激之嫌。不过无论如何,对国内学界而言,这样的狮子吼恐怕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
- 相关新闻:
- ·现代科技如此迅猛发展的今天,印刷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2017-10-11 16:37:04.0
- ·先谈趋势再颁奖,隔空聆听“当代印刷、设计、制作潮流趋势谈” 2017-09-26 11:38:30.0
- ·柯尼卡美能达彩色数码印刷机AccurioPress C6100/C6085荣耀上市 2017-09-15 10:43:17.0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