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与一本书的文化意义
2013-12-23 16:02:30.0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报 责编:江佳
- 摘要:
- 以线装书形式影印出版的《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面世已经10余年,并日益彰显典范性出版工程的魅力。出版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对我们今天的出版工作仍然具有多维的启发意义和价值。
【CPP114】讯:先说一本书。
以线装书形式影印出版的《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面世已经10余年,并日益彰显典范性出版工程的魅力。出版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对我们今天的出版工作仍然具有多维的启发意义和价值。
从出版的意义来说,首先,这套书的出版工程比较浩大,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线装书出版工程。“二十四史”的内容本身就很宏大,再加上毛泽东批注的内容与笔迹,更凸显了它的出版价值与史料价值。无论是出版的规模、出版的策划过程、档案资料的整理、参与专家的遴选,还是印刷装订材料的选择以及最后呈现的整个编印的品质,都显示出这一出版工程的复杂性与巨大性。出版这套书的组织者与参与者从中积累了丰富的大型出版工程的管理经验,对于我们今天培养大型出版工程的操盘手,以至对大型出版工程的战略管理,都是一个很好的文本和范例。其次,出版的首创意义。领袖人物批注书稿的大型出版物,尤其是线装书,在当时还是空白。研究中国历史、研究毛泽东思想,都不可不读毛泽东对“二十四史”的评点批注。毛泽东在批注中极富表现力的书法手迹,也令书法界广为赞赏。由于这是最高等级的文献档案,一般人根本不可能接触,影印出版更好地保留了领袖的文迹,这对于我们今天如何在出版上创新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再次,对于出版资源如何古今结合,本书堪称典范。当前,出版界面对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应如何进行现代化的转换?这套书富有创造性地探索了古今结合的出版模式:既有中国古代经典的文本,又有领袖充满智慧的评点,能够反映出领袖的价值观和思考,并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换和现代化运用提供了一条路径。
从选题本身的意义来看,这套书首先彰显了领袖读书对社会的引领、教育意义。领袖是社会的标杆,领袖读书可以在社会上形成强大的正向影响力。古人云: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现在中央领导强调要善读书、读好书、多读书,在全党掀起了一股读书热。新中国成立以来,无论是毛泽东还是现任国家领导人,一直提倡多读书。该书是领导读书的一座富有象征意义的高峰。其二,本书彰显了官员读书的价值和意义。官员读书是提高自身修养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官员面对复杂的现实,自身经验是有限的,加强学习能够拓展视野,从学习中获得启发。其三,本书彰显了领导干部读历史的价值和意义。去年以来,中央领导强调领导干部要多读历史书。历史是过去的现在,现在是未来的过去,我们做好当下的工作,要从丰富的历史中汲取营养。读历史,可以培养领导干部正确的价值观。
再说一个社。
这样浩大的出版工程,是由创办线装书局,时任线装书局总经理、总编辑的谢云先生大胆提出来的。线装书局创建时核发的50个书号,用了4年都没用完。彼时正是合作出版的高峰期,很多书商接踵而至,愿意与线装书局合作。但谢老都拒绝了。他主张出版社要少出书,出好书。与我们现在每年出版几十万种新书、一家小型出版社每年出版几百种新书相比,谢老的出版思维似乎有点另类。但实际情况是,谢老在线装书局出版的每一本书几乎都是精品。现在出版的新书汗牛充栋,在浩如烟海的图书市场,读者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少出书”反映了一个出版人的文化价值理念。现在有的出版社只考虑经济效益,多出书、着急出书、出快书,有的出版社甚至三五天赶出一本书。像谢老这样不急于出书,而是历时多年,每出一本必是大书、好书,像《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这样的书,才能够立得住,传至久远。因此,少量出书而不是盲目出书,也应该成为编辑的一种文化追求。这是值得提倡的一种出版社的经营思维。
最后说说一个人。
谢云先生今年已经84岁了,是有名的横跨出版界与书法界的大家。无论是在位还是退休后,他都一直非常关注文化与出版工作。《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这样一套大书的出现绝非偶然,这与出版人的文化素养、文化涵养和文化价值追求密不可分。谢老本身是著名书法家、诗人,文化素养很高。这套书的出版标注了一个出版人丰富的文化实践内涵。首先,出版人自身的文化修炼会影响其文化出版追求。深厚的文化涵养影响一个人的出版主张,决定其出什么书、怎么出书。其次,一个优秀的出版人本身就应该是跨界人才,或者是具有多元文化素养的人才。如果出版人仅仅是某方面的专家,或者只是专业出版人还远远不够。出版界一向倡导杂家,比如中华书局的傅璇宗先生,既是出版人,又是唐史研究专家。再次,出版人的综合文化素养体现在,不仅个人具有文化修养,同时还能够将其转化为具体的工作实践。谢老在编辑出版这套大书时,既是策划者、组织者,还是编辑。无论是出版过程中还是出版后,很多高层领导、名家、大家都乐于襄赞其事。谢老善于将文化素养转化为出版实践,这是至为难得的。文化要大发展大繁荣,需要的正是像谢老这样的大编辑。
一个人与一本书,其中的文化精神价值是如此丰富,值得进一步挖掘。
(作者系《〈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线装影印本编辑出版纪实》一书副主编)
以线装书形式影印出版的《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面世已经10余年,并日益彰显典范性出版工程的魅力。出版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对我们今天的出版工作仍然具有多维的启发意义和价值。
从出版的意义来说,首先,这套书的出版工程比较浩大,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线装书出版工程。“二十四史”的内容本身就很宏大,再加上毛泽东批注的内容与笔迹,更凸显了它的出版价值与史料价值。无论是出版的规模、出版的策划过程、档案资料的整理、参与专家的遴选,还是印刷装订材料的选择以及最后呈现的整个编印的品质,都显示出这一出版工程的复杂性与巨大性。出版这套书的组织者与参与者从中积累了丰富的大型出版工程的管理经验,对于我们今天培养大型出版工程的操盘手,以至对大型出版工程的战略管理,都是一个很好的文本和范例。其次,出版的首创意义。领袖人物批注书稿的大型出版物,尤其是线装书,在当时还是空白。研究中国历史、研究毛泽东思想,都不可不读毛泽东对“二十四史”的评点批注。毛泽东在批注中极富表现力的书法手迹,也令书法界广为赞赏。由于这是最高等级的文献档案,一般人根本不可能接触,影印出版更好地保留了领袖的文迹,这对于我们今天如何在出版上创新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再次,对于出版资源如何古今结合,本书堪称典范。当前,出版界面对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应如何进行现代化的转换?这套书富有创造性地探索了古今结合的出版模式:既有中国古代经典的文本,又有领袖充满智慧的评点,能够反映出领袖的价值观和思考,并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换和现代化运用提供了一条路径。
从选题本身的意义来看,这套书首先彰显了领袖读书对社会的引领、教育意义。领袖是社会的标杆,领袖读书可以在社会上形成强大的正向影响力。古人云: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现在中央领导强调要善读书、读好书、多读书,在全党掀起了一股读书热。新中国成立以来,无论是毛泽东还是现任国家领导人,一直提倡多读书。该书是领导读书的一座富有象征意义的高峰。其二,本书彰显了官员读书的价值和意义。官员读书是提高自身修养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官员面对复杂的现实,自身经验是有限的,加强学习能够拓展视野,从学习中获得启发。其三,本书彰显了领导干部读历史的价值和意义。去年以来,中央领导强调领导干部要多读历史书。历史是过去的现在,现在是未来的过去,我们做好当下的工作,要从丰富的历史中汲取营养。读历史,可以培养领导干部正确的价值观。
再说一个社。
这样浩大的出版工程,是由创办线装书局,时任线装书局总经理、总编辑的谢云先生大胆提出来的。线装书局创建时核发的50个书号,用了4年都没用完。彼时正是合作出版的高峰期,很多书商接踵而至,愿意与线装书局合作。但谢老都拒绝了。他主张出版社要少出书,出好书。与我们现在每年出版几十万种新书、一家小型出版社每年出版几百种新书相比,谢老的出版思维似乎有点另类。但实际情况是,谢老在线装书局出版的每一本书几乎都是精品。现在出版的新书汗牛充栋,在浩如烟海的图书市场,读者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少出书”反映了一个出版人的文化价值理念。现在有的出版社只考虑经济效益,多出书、着急出书、出快书,有的出版社甚至三五天赶出一本书。像谢老这样不急于出书,而是历时多年,每出一本必是大书、好书,像《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这样的书,才能够立得住,传至久远。因此,少量出书而不是盲目出书,也应该成为编辑的一种文化追求。这是值得提倡的一种出版社的经营思维。
最后说说一个人。
谢云先生今年已经84岁了,是有名的横跨出版界与书法界的大家。无论是在位还是退休后,他都一直非常关注文化与出版工作。《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这样一套大书的出现绝非偶然,这与出版人的文化素养、文化涵养和文化价值追求密不可分。谢老本身是著名书法家、诗人,文化素养很高。这套书的出版标注了一个出版人丰富的文化实践内涵。首先,出版人自身的文化修炼会影响其文化出版追求。深厚的文化涵养影响一个人的出版主张,决定其出什么书、怎么出书。其次,一个优秀的出版人本身就应该是跨界人才,或者是具有多元文化素养的人才。如果出版人仅仅是某方面的专家,或者只是专业出版人还远远不够。出版界一向倡导杂家,比如中华书局的傅璇宗先生,既是出版人,又是唐史研究专家。再次,出版人的综合文化素养体现在,不仅个人具有文化修养,同时还能够将其转化为具体的工作实践。谢老在编辑出版这套大书时,既是策划者、组织者,还是编辑。无论是出版过程中还是出版后,很多高层领导、名家、大家都乐于襄赞其事。谢老善于将文化素养转化为出版实践,这是至为难得的。文化要大发展大繁荣,需要的正是像谢老这样的大编辑。
一个人与一本书,其中的文化精神价值是如此丰富,值得进一步挖掘。
(作者系《〈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线装影印本编辑出版纪实》一书副主编)
- 相关新闻:
- ·致旧媒体:你是批发,我是零售 2013-12-23 11:21:25.0
- ·上海中小学教材全面“绿色印刷” 2013-12-23 09:07:00.0
- ·聚焦:日本书刊印刷的现状与发展 2013-12-21 10:35:03.0
- ·英国出版业传统模式与数字化模式的博弈 2013-12-20 11:52:48.0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