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中华书局百年之际:出版物上的追求与贡献
2012-03-21 09:21:03.0 来源:光明日报 责编:江佳
- 摘要:
- 一部中华书局出版史,记载了多少作者、编者、出版者为书香永驻共同担当的佳话,留下了多少为中华文化薪火相传相挽前行的剪影。百年中,几代文化大家,或受聘来局,或特约著述,将才智乃至毕生心血浇灌中华书局的繁茂之林。
薪火相传,我们共同的担当
一部中华书局出版史,记载了多少作者、编者、出版者为书香永驻共同担当的佳话,留下了多少为中华文化薪火相传相挽前行的剪影。
百年中,几代文化大家,或受聘来局,或特约著述,将才智乃至毕生心血浇灌中华书局的繁茂之林。为作者提供和创造各种写作条件,使一切有真才实学的、下过功夫的作者的著作,都能够得到出版的机会,始终是中华书局编辑们的自觉。
《辞海》主编舒新城珍藏的毛泽东、恽代英“少年中国学会改组委员会调查表”引出当年陆费逵四处奔走,恳切延请由李大钊等人创办的“少年中国学会”加盟中华书局,共同策划推广新文化运动出版物的一段往事。
而编撰者汪朝光写在《中华民国史》出版之际的一段文字似杜鹃啼血,呈现了为一部传世著作的出版,作者、编者、出版者的呕心沥血:“一部民国史,做了近40年。实际上,这也是民国史学科从无到有,从‘险学’到‘显学’的40年,是民国史图书出版从‘冷门’到‘热门’的40年,更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迁、学术文化界从万马齐喑到风雷激荡的40年。《中华民国史》的编纂见证了这一切,也反映了这一切。而这其中,有前辈学者和出版人的努力,也有年轻一代的付出。40年间,参与编写工作的李新、李宗一、孙思白、姜克夫、彭明、夏良才、周天度、朱宗震等先生已先后逝世,中华书局参与出版工作的李侃、何双生等也已离去。”
著名记者、时事评论家陶菊隐先生的回忆,则描述了作者与中华书局间的相濡以沫:“1945年日寇投降后,新城继续鼓励我修改旧作《六君子传》,并介绍我到中华图书馆借阅书刊,收集有关资料,以提高其质量。中华图书馆所藏书报甚多,我去借阅时,管理人楼、陈诸公给了我很大的便利,深为感幸。《六君子传》脱稿后,我又继续前往收集资料,写成《督军团传》、《蒋百里传》等书,均承中华编辑所审阅出版。”
如今已是著名学者的袁行霈先生,向记者讲述了心中的珍藏:1963年,时任中华书局总经理兼总编辑的金灿然向他约写“知识丛书”中《陶渊明》书稿。当时27岁的他,只是北大一名青年教师。书稿写作蹉跎。先是政治运动的干扰,后则因追求完美的写作,直到2000年,袁行霈将《陶渊明集笺注》书稿交给中华书局,才了了一桩心愿。“数十年中,书局的编辑从未催促过我,只是关注着我,不断送来书局的稿纸。中华书局一直都有这样的传统,对年轻的学者很扶持,而且能体谅作者的艰辛。”学者安作璋的感动同样持久:“初稿寄回来修改,除了边页上写的铅笔字和各种符号不算,单是粘在书稿里面的宽窄不等的大小纸条就有80余条,每条上都密密麻麻地写满了蝇头小字。这些都是有关修改意见和应注意的问题。”
不断生长的记忆,接起百年岁月,续写着中华书局与她的作者之间一个世纪的学术情谊。
“……因为没有礼堂,也没有较大的会议室,每次全体职工大会就在小院的天井里开,人们有的坐在台阶上,有的搬个凳子坐在角落里,有的坐在窗台上。一眼望去,不是秃头顶、长胡须,就是驼背腰。青年人简直寥寥可数。”后来担任中华书局总编辑的李侃记录的是1958年中华书局重组之时的境况。
为组建一支胜任古籍整理出版使命的编辑队伍,金灿然忍辱负重。他奔走于书局与北大之间,推进古籍整理人才培养,参与教学方案制定,延揽专题课教师,调拨图书资料,“通知我们到中国书店的书库里挑书,书款统由中华书局结算。此后,中华书局每出一种新书,都寄赠本专业图书室。”时任北大古典文献专业副主任的阴法鲁教授曾回忆说。
学校培养难解人才缺乏燃眉之急。金灿然又以过人的胆识提出“人弃我取,乘时进用”,不拘一格招徕人才和学术权威,陆续调进了错划为“右派”的近二十人,发配到兰州大学的北大教授杨伯峻便是其中之一。“中华书局接到我《论语译注》清稿后,交童第德审查并任责编。当时,出右派分子的著作,自是大胆!”
让杨伯峻没想到的是,此后,金灿然又颇费周折将他由兰州大学调入中华书局,为此还挨了批评。
一部中华书局出版史,记载了多少作者、编者、出版者为书香永驻共同担当的佳话,留下了多少为中华文化薪火相传相挽前行的剪影。
百年中,几代文化大家,或受聘来局,或特约著述,将才智乃至毕生心血浇灌中华书局的繁茂之林。为作者提供和创造各种写作条件,使一切有真才实学的、下过功夫的作者的著作,都能够得到出版的机会,始终是中华书局编辑们的自觉。
《辞海》主编舒新城珍藏的毛泽东、恽代英“少年中国学会改组委员会调查表”引出当年陆费逵四处奔走,恳切延请由李大钊等人创办的“少年中国学会”加盟中华书局,共同策划推广新文化运动出版物的一段往事。
而编撰者汪朝光写在《中华民国史》出版之际的一段文字似杜鹃啼血,呈现了为一部传世著作的出版,作者、编者、出版者的呕心沥血:“一部民国史,做了近40年。实际上,这也是民国史学科从无到有,从‘险学’到‘显学’的40年,是民国史图书出版从‘冷门’到‘热门’的40年,更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迁、学术文化界从万马齐喑到风雷激荡的40年。《中华民国史》的编纂见证了这一切,也反映了这一切。而这其中,有前辈学者和出版人的努力,也有年轻一代的付出。40年间,参与编写工作的李新、李宗一、孙思白、姜克夫、彭明、夏良才、周天度、朱宗震等先生已先后逝世,中华书局参与出版工作的李侃、何双生等也已离去。”
著名记者、时事评论家陶菊隐先生的回忆,则描述了作者与中华书局间的相濡以沫:“1945年日寇投降后,新城继续鼓励我修改旧作《六君子传》,并介绍我到中华图书馆借阅书刊,收集有关资料,以提高其质量。中华图书馆所藏书报甚多,我去借阅时,管理人楼、陈诸公给了我很大的便利,深为感幸。《六君子传》脱稿后,我又继续前往收集资料,写成《督军团传》、《蒋百里传》等书,均承中华编辑所审阅出版。”
如今已是著名学者的袁行霈先生,向记者讲述了心中的珍藏:1963年,时任中华书局总经理兼总编辑的金灿然向他约写“知识丛书”中《陶渊明》书稿。当时27岁的他,只是北大一名青年教师。书稿写作蹉跎。先是政治运动的干扰,后则因追求完美的写作,直到2000年,袁行霈将《陶渊明集笺注》书稿交给中华书局,才了了一桩心愿。“数十年中,书局的编辑从未催促过我,只是关注着我,不断送来书局的稿纸。中华书局一直都有这样的传统,对年轻的学者很扶持,而且能体谅作者的艰辛。”学者安作璋的感动同样持久:“初稿寄回来修改,除了边页上写的铅笔字和各种符号不算,单是粘在书稿里面的宽窄不等的大小纸条就有80余条,每条上都密密麻麻地写满了蝇头小字。这些都是有关修改意见和应注意的问题。”
不断生长的记忆,接起百年岁月,续写着中华书局与她的作者之间一个世纪的学术情谊。
“……因为没有礼堂,也没有较大的会议室,每次全体职工大会就在小院的天井里开,人们有的坐在台阶上,有的搬个凳子坐在角落里,有的坐在窗台上。一眼望去,不是秃头顶、长胡须,就是驼背腰。青年人简直寥寥可数。”后来担任中华书局总编辑的李侃记录的是1958年中华书局重组之时的境况。
为组建一支胜任古籍整理出版使命的编辑队伍,金灿然忍辱负重。他奔走于书局与北大之间,推进古籍整理人才培养,参与教学方案制定,延揽专题课教师,调拨图书资料,“通知我们到中国书店的书库里挑书,书款统由中华书局结算。此后,中华书局每出一种新书,都寄赠本专业图书室。”时任北大古典文献专业副主任的阴法鲁教授曾回忆说。
学校培养难解人才缺乏燃眉之急。金灿然又以过人的胆识提出“人弃我取,乘时进用”,不拘一格招徕人才和学术权威,陆续调进了错划为“右派”的近二十人,发配到兰州大学的北大教授杨伯峻便是其中之一。“中华书局接到我《论语译注》清稿后,交童第德审查并任责编。当时,出右派分子的著作,自是大胆!”
让杨伯峻没想到的是,此后,金灿然又颇费周折将他由兰州大学调入中华书局,为此还挨了批评。
- 相关新闻:
- ·??????????????????? 2012-01-04 09:59:33.0
- ·中华书局:岁月有波澜 书香无间断 2011-12-30 09:07:24.0
- ·出版三巨头商讨回归落户上海事宜 2011-12-14 09:33:13.0
- ·书展调查:购买文学类书籍占65% 2011-08-24 08:03:52.0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