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中华书局百年之际:出版物上的追求与贡献
2012-03-21 09:21:03.0 来源:光明日报 责编:江佳
- 摘要:
- 一部中华书局出版史,记载了多少作者、编者、出版者为书香永驻共同担当的佳话,留下了多少为中华文化薪火相传相挽前行的剪影。百年中,几代文化大家,或受聘来局,或特约著述,将才智乃至毕生心血浇灌中华书局的繁茂之林。
写在出版物上的追求与贡献
一百年了,中华书局宣言书中说到的那套教科书还在。实物上,积满岁月的沧桑;记忆里,书香依然绵长。
这套编撰于清王朝风雨飘摇之时的教科书,集中体现了陆费逵超人的眼光、胆识与追求。中华民国成立后,这套适合共和政体需要、体现先进教育思想的中小学教科书,迅速风行全国,奠定了中华书局在近代中国出版业的地位,也成为中华书局百年基业的柱石。25年间,其不断修订重编,流布范围从中国大陆延至东南亚国家华侨学校。
著名历史学家邓广铭先生从开始接受现代化的启蒙教育之日起,就和中华书局结下了不解之缘:“我是在‘五四’运动之后的一年,从乡村到县城中进入高等小学的。这所小学中师资的质量并不甚好,但所用课本则全部都是中华书局编印的‘新式中华教科书’。这些教科书使我的耳目一新,扩展了我的视野,也开拓了我的思路。例如,这时我才知道世上的伟大人物并不只是尧舜三王、周公、孔子、孟子、朱熹等人,而英国的物理学家牛顿、生物学家达尔文,以及发现美洲新大陆的哥伦布、美国的首任总统华盛顿等人,也同样是一些伟大人物……”
一百年后,学者葛兆光谈到中华书局的历史作用时说:“从1894年到1911年间,影响知识分子和整个社会最重要的变化之一是现代出版的出现,其与报刊一同形成了另外一套知识生产的系统,推动了中国从封建帝国向共和的转变,其中以改变了中国人整个知识结构的教科书影响最大,教科书是新知识深入到一般民众的很重要的途径。将中华书局存在的意义放到这样的大背景下来看,我们可以说,它是整个社会变化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
从教科书发端,中华书局在它的出版物中,体现着坚持进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方向。《中华大字典》总结吸收了《康熙字典》出版以来二百余年文字学的研究成果,是辛亥革命后最早的一部重要辞书;经百余人先后二十年努力编纂完成的《辞海》,是当时我国唯一一部综合型大型辞书;此外,中华书局还最早以现代排印方式整理出版了大型古籍丛书《四部备要》等许多重要古籍。
“梯航学海通今古,鼓扇雄风迈宋唐”(郭沫若语)。1958年,中华书局被确定为整理出版古籍的专业机构。从此,中华书局以《资治通鉴》、“二十四史”的校点整理为代表的古籍整理,《永乐大典》、《文苑英华》、《太平御览》、《全唐诗》、《甲骨文合集》等大型图书的整理编纂,近年《天一阁藏明钞本天圣令校证》、《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敦煌经部合集》、《中华民国史》等重要史料、学术著作的出版乃至文史哲普及读物的策划编辑,奠定了在学术界文化界的历史地位,履行着一脉相承的文化担当。
2006年,在“二十四史”和《清史稿》点校整理本开始刊行近半个世纪后,中华书局提出启动修订工程,立刻引起了广泛而积极的反响。上世纪60年代进行的“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的点校整理,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的指示和关怀,经范文澜、吴晗与金灿然认真筹划,由中华书局组织实施,全国百余位文史专家历时二十年完成,这是新中国最伟大的古籍整理工程,对中华文化传承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2007年,修订工程启动,全国数十家高校、二百余位学者参与其中。工程被列入国家“十一五”、“十二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国家古籍整理出版“十一五”重点规划,并得到国家出版基金的重点支持。
当年出师时的悲壮历历在目:任继愈先生抱病出任总修纂,年已96岁的何兹全先生甘当一名摇旗呐喊的“小卒”。时年94的王锺翰先生说,修订“二十四史”和《清史稿》,“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没有了”。住在医院里的季羡林先生写来的信热情洋溢:经过我们大家的努力,中华书局的修订版“二十四史”出版之日,就是古籍整理与出版的黄钟大鸣而特鸣之时,也是庆贺中华书局百岁华诞的二十四声礼炮齐鸣之时。
此刻,礼炮齐鸣时,诸先生却已先后离去,惟有他们留下的话语依然滚烫,惟有陆续来到读者面前的新修书卷墨香袭人。
一个世纪,中华书局对这个时代的贡献令人瞩目。“环堵半是中华书”岂仅是学人书房的风景?“中华书局给了在文化沙漠中的我们一个文化中国”,长于台湾,在西方哲学中结识了尼采,又辗转回到庄子世界的陈鼓应这样感悟。对于学者李学勤,中华书局有着特殊的意味:“研究和教学,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蓬勃发展的古文字学研究,无论是内容的出版,还是学科的组织工作,都离不开中华书局,中华书局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南京大学最近完成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图书学术影响力报告》也作出评价,在全国近500家出版社中,中华书局各学科图书学术影响综合排名位居第二,其中历史学、民族学、中国文学等四个学科名列第一,考古学、语言学等四个学科名列第二。
比中华书局年轻十岁的著名学者冯其庸道出了社会共识:“近百年来,中华书局为继承、维护、发扬祖国的传统文化,起到了无可估量的作用。一个民族的思想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是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有孔子、屈原、岳飞、文天祥这样的思想文化圣哲和英雄豪杰。他们筑成的精神长城,现代主要是由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等出版机构传承下来的,这些出版机构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是无法用数字来衡量的。近百年来中国的杰出人物,几乎都读过中华书局出版的书。”
一百年了,中华书局宣言书中说到的那套教科书还在。实物上,积满岁月的沧桑;记忆里,书香依然绵长。
这套编撰于清王朝风雨飘摇之时的教科书,集中体现了陆费逵超人的眼光、胆识与追求。中华民国成立后,这套适合共和政体需要、体现先进教育思想的中小学教科书,迅速风行全国,奠定了中华书局在近代中国出版业的地位,也成为中华书局百年基业的柱石。25年间,其不断修订重编,流布范围从中国大陆延至东南亚国家华侨学校。
著名历史学家邓广铭先生从开始接受现代化的启蒙教育之日起,就和中华书局结下了不解之缘:“我是在‘五四’运动之后的一年,从乡村到县城中进入高等小学的。这所小学中师资的质量并不甚好,但所用课本则全部都是中华书局编印的‘新式中华教科书’。这些教科书使我的耳目一新,扩展了我的视野,也开拓了我的思路。例如,这时我才知道世上的伟大人物并不只是尧舜三王、周公、孔子、孟子、朱熹等人,而英国的物理学家牛顿、生物学家达尔文,以及发现美洲新大陆的哥伦布、美国的首任总统华盛顿等人,也同样是一些伟大人物……”
一百年后,学者葛兆光谈到中华书局的历史作用时说:“从1894年到1911年间,影响知识分子和整个社会最重要的变化之一是现代出版的出现,其与报刊一同形成了另外一套知识生产的系统,推动了中国从封建帝国向共和的转变,其中以改变了中国人整个知识结构的教科书影响最大,教科书是新知识深入到一般民众的很重要的途径。将中华书局存在的意义放到这样的大背景下来看,我们可以说,它是整个社会变化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
从教科书发端,中华书局在它的出版物中,体现着坚持进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方向。《中华大字典》总结吸收了《康熙字典》出版以来二百余年文字学的研究成果,是辛亥革命后最早的一部重要辞书;经百余人先后二十年努力编纂完成的《辞海》,是当时我国唯一一部综合型大型辞书;此外,中华书局还最早以现代排印方式整理出版了大型古籍丛书《四部备要》等许多重要古籍。
“梯航学海通今古,鼓扇雄风迈宋唐”(郭沫若语)。1958年,中华书局被确定为整理出版古籍的专业机构。从此,中华书局以《资治通鉴》、“二十四史”的校点整理为代表的古籍整理,《永乐大典》、《文苑英华》、《太平御览》、《全唐诗》、《甲骨文合集》等大型图书的整理编纂,近年《天一阁藏明钞本天圣令校证》、《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敦煌经部合集》、《中华民国史》等重要史料、学术著作的出版乃至文史哲普及读物的策划编辑,奠定了在学术界文化界的历史地位,履行着一脉相承的文化担当。
2006年,在“二十四史”和《清史稿》点校整理本开始刊行近半个世纪后,中华书局提出启动修订工程,立刻引起了广泛而积极的反响。上世纪60年代进行的“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的点校整理,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的指示和关怀,经范文澜、吴晗与金灿然认真筹划,由中华书局组织实施,全国百余位文史专家历时二十年完成,这是新中国最伟大的古籍整理工程,对中华文化传承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2007年,修订工程启动,全国数十家高校、二百余位学者参与其中。工程被列入国家“十一五”、“十二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国家古籍整理出版“十一五”重点规划,并得到国家出版基金的重点支持。
当年出师时的悲壮历历在目:任继愈先生抱病出任总修纂,年已96岁的何兹全先生甘当一名摇旗呐喊的“小卒”。时年94的王锺翰先生说,修订“二十四史”和《清史稿》,“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没有了”。住在医院里的季羡林先生写来的信热情洋溢:经过我们大家的努力,中华书局的修订版“二十四史”出版之日,就是古籍整理与出版的黄钟大鸣而特鸣之时,也是庆贺中华书局百岁华诞的二十四声礼炮齐鸣之时。
此刻,礼炮齐鸣时,诸先生却已先后离去,惟有他们留下的话语依然滚烫,惟有陆续来到读者面前的新修书卷墨香袭人。
一个世纪,中华书局对这个时代的贡献令人瞩目。“环堵半是中华书”岂仅是学人书房的风景?“中华书局给了在文化沙漠中的我们一个文化中国”,长于台湾,在西方哲学中结识了尼采,又辗转回到庄子世界的陈鼓应这样感悟。对于学者李学勤,中华书局有着特殊的意味:“研究和教学,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蓬勃发展的古文字学研究,无论是内容的出版,还是学科的组织工作,都离不开中华书局,中华书局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南京大学最近完成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图书学术影响力报告》也作出评价,在全国近500家出版社中,中华书局各学科图书学术影响综合排名位居第二,其中历史学、民族学、中国文学等四个学科名列第一,考古学、语言学等四个学科名列第二。
比中华书局年轻十岁的著名学者冯其庸道出了社会共识:“近百年来,中华书局为继承、维护、发扬祖国的传统文化,起到了无可估量的作用。一个民族的思想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是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有孔子、屈原、岳飞、文天祥这样的思想文化圣哲和英雄豪杰。他们筑成的精神长城,现代主要是由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等出版机构传承下来的,这些出版机构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是无法用数字来衡量的。近百年来中国的杰出人物,几乎都读过中华书局出版的书。”
- 相关新闻:
- ·??????????????????? 2012-01-04 09:59:33.0
- ·中华书局:岁月有波澜 书香无间断 2011-12-30 09:07:24.0
- ·出版三巨头商讨回归落户上海事宜 2011-12-14 09:33:13.0
- ·书展调查:购买文学类书籍占65% 2011-08-24 08:03:52.0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