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书”破解图书品牌终结困局
2011-11-28 09:17:01.0 来源:中华读书网 责编:王岑
- 摘要:
- 11月初,安妮宝贝主编的《大方》宣布停刊。一本文艺读物的远去固然让人唏嘘,但回头看看近年来的杂志书热潮
【CPP114】讯:11月初,安妮宝贝主编的《大方》宣布停刊。一本文艺读物的远去固然让人唏嘘,但回头看看近年来的杂志书热潮——《最小说》的成功与争议,《独唱团》的大卖与告别,纷纷扰扰之下,众多写手“华丽转身”成为“主编”。甚至就在《大方》夭折之后,春树主编的《缪斯超市》诞生,南派三叔的第二本杂志书《漫绘shock》上市,杂志书依然“热”得一塌糊涂。杂志书暧昧的身份依然在引发着一场又一场的争论,它是否要背负“以书代刊”的罪名?为什么这么多作家、写手钟情于杂志书?杂志书给中国出版业带来了什么新的启示?
身份的尴尬
“我们已经没有杂志书,全部是期刊了,”安波舜,长江文艺出版社北京图书中心文学主编,出版策划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显得非常谨慎,他说:“杂志书的定位比较尴尬,不能长远,弄一阵子上面就停了。”
“尴尬”的杂志书,其风潮引领者就是长江文艺出版社的《最小说》,这本郭敬明主编的杂志书诞生于2006年。但安波舜强调,《最小说》早已成为期刊,而长江文艺出版社也不再提“杂志书”这个概念,这恰恰说明了杂志书的定位尴尬:到底是书还是刊?
有人说杂志书的概念起源于日本的“Mook”,即将杂志和书合二为一,拥有两种读物的特点。但《大方》编辑团队成员,出版人和学者止庵说:“金性尧在40年代所说的‘介乎书籍与杂志之间的丛刊’似乎更加符合我们的定位,我们并不是杂志,也从来没有想要把《大方》变成杂志。”止庵认为,杂志有四个基本性质,“第一是可以经营广告,而图书是不可以经营广告的;第二,杂志由邮局发行,书由书店等零售商发行;第三,杂志定期出版,书则是不定期出版。第四,杂志的价格是固定的,篇幅也是固定的,书则不是。由于后两个特点,杂志是可以征订的,而图书则全部依靠零售收入。图书与杂志的根本区别在发行渠道和经营方式上,而不在于编辑和内容上。因此,《大方》其实是丛书,是书不是刊。”止庵还表示,《大方》固然死去,他们也无意让其以任何形式再见天日,但,“如果《大方》的死能让有关部门认识、了解、有效地管理杂志书这样的新事物,那么它也死得其所。”
无论出版人自己给杂志书的定位如何,不可否认的是,“以书代刊”的指责之声不绝于耳,很多杂志书在封面上标注期号、大张旗鼓宣布“创刊”的行为也不得不让人疑惑——或许其自己都并不了解书与杂志在法规上的明确区分。耐人寻味的是,在新闻出版总署对于杂志书的政策尚未明朗之时,市场上仍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杂志书,对此,安波舜说:“我们的理解是,没有刊号时,杂志书可以用书号替代一段时间,这段时间是给你申请刊号的时间,发行的是实验本。但是时间长了不行,一般是一年或者三期。当然,这也仅仅是我们自己的理解,现在并没有成文的规定出来。”
既然政策方面有风险,为什么大家还对杂志书趋之若鹜呢?
作家的梦想?
九夜茴主编的杂志书《私》,创意来自于日本的私小说,“表达作者个人的情绪和真实感受,以‘我’为叙述的主体”。她说,将这个概念引入中国后,她也做了一些改良,让私小说并不再是纯文学,“不再纠结于个人情绪的宣泄和叙述,而偏重故事性为主。当然,所有的故事都是由真人真事改编而成的,我们只是把它文学化了,因为我相信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部私小说,即使是最平凡的人也有很多故事可以讲。”
谈到为什么要办一本杂志书,九夜茴说:“我觉得每一个走文学路的人都会有做一本杂志书的梦想,因为它和独立写作的感觉不同,它是一个平台。不仅仅是我的平台,也是很多作者的平台,这些作者中有新作者,也有我们熟悉的作家不同一面的展现。比如,给我供稿的辛夷坞、桐华等人,她们很少有短篇作品出现在大家面前。”前一阵,桐华与九夜茴聊天,说起刊登在《私》中的文章,告诉她这是自己人生中第二个短篇小说——她几乎从来不写短篇。
九夜茴的团队有七八个人,每一本《私》的制作周期为两个月左右,谈起主编杂志书的体会,她说:“长篇小说是个人创作,源于自己的经验和体会,但做一本杂志书则是一个团队的工作。作为主编,我像是一部电影的导演,负责协调各方,同时要去寻找最符合角色要求的演员——也就是最适合的作者和稿件,这些工作都会不断为杂志书加分。总体来说,呈现在大家面前的《私》既是承载个人梦想的平台,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同时,九夜茴也感到做杂志书的主编和做普通杂志的主编有太多不同,“普通杂志的主编完全是在幕后工作,而杂志书的主编既要做幕后工作也要做台前的宣传工作,有时甚至像是个代言人”。
作为《私》的主编,九夜茴当然也要对资本负责,“我会找有号召力的作者,但我同样也要求他们的文字符合《私》的特点。说实话,做这本杂志书我没有什么功利心,非常单纯,就是希望把动人的故事呈现给大家。”
如同九夜茴的《私》一样,目前市场上的大多数杂志书都有着很强烈的个人风格,有些甚至给人“狠狠实现自己理想”的感觉,充满了激情,这种个性与激情固然有人买账,媒体上也充斥着杂志书动辄几十万销量的报道,但看似畅销的杂志书,究竟给出版社带来了什么呢?
按照《私》的出版人,聚石文华总经理甄煜飞的话说,“杂志书是微利,如果只看成本售价和盈利,可以说杂志书没有任何商业价值”。但出版商们仍然纷纷上马杂志书,看重的绝不仅仅是这份薄利而已。
身份的尴尬
“我们已经没有杂志书,全部是期刊了,”安波舜,长江文艺出版社北京图书中心文学主编,出版策划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显得非常谨慎,他说:“杂志书的定位比较尴尬,不能长远,弄一阵子上面就停了。”
“尴尬”的杂志书,其风潮引领者就是长江文艺出版社的《最小说》,这本郭敬明主编的杂志书诞生于2006年。但安波舜强调,《最小说》早已成为期刊,而长江文艺出版社也不再提“杂志书”这个概念,这恰恰说明了杂志书的定位尴尬:到底是书还是刊?
有人说杂志书的概念起源于日本的“Mook”,即将杂志和书合二为一,拥有两种读物的特点。但《大方》编辑团队成员,出版人和学者止庵说:“金性尧在40年代所说的‘介乎书籍与杂志之间的丛刊’似乎更加符合我们的定位,我们并不是杂志,也从来没有想要把《大方》变成杂志。”止庵认为,杂志有四个基本性质,“第一是可以经营广告,而图书是不可以经营广告的;第二,杂志由邮局发行,书由书店等零售商发行;第三,杂志定期出版,书则是不定期出版。第四,杂志的价格是固定的,篇幅也是固定的,书则不是。由于后两个特点,杂志是可以征订的,而图书则全部依靠零售收入。图书与杂志的根本区别在发行渠道和经营方式上,而不在于编辑和内容上。因此,《大方》其实是丛书,是书不是刊。”止庵还表示,《大方》固然死去,他们也无意让其以任何形式再见天日,但,“如果《大方》的死能让有关部门认识、了解、有效地管理杂志书这样的新事物,那么它也死得其所。”
无论出版人自己给杂志书的定位如何,不可否认的是,“以书代刊”的指责之声不绝于耳,很多杂志书在封面上标注期号、大张旗鼓宣布“创刊”的行为也不得不让人疑惑——或许其自己都并不了解书与杂志在法规上的明确区分。耐人寻味的是,在新闻出版总署对于杂志书的政策尚未明朗之时,市场上仍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杂志书,对此,安波舜说:“我们的理解是,没有刊号时,杂志书可以用书号替代一段时间,这段时间是给你申请刊号的时间,发行的是实验本。但是时间长了不行,一般是一年或者三期。当然,这也仅仅是我们自己的理解,现在并没有成文的规定出来。”
既然政策方面有风险,为什么大家还对杂志书趋之若鹜呢?
作家的梦想?
九夜茴主编的杂志书《私》,创意来自于日本的私小说,“表达作者个人的情绪和真实感受,以‘我’为叙述的主体”。她说,将这个概念引入中国后,她也做了一些改良,让私小说并不再是纯文学,“不再纠结于个人情绪的宣泄和叙述,而偏重故事性为主。当然,所有的故事都是由真人真事改编而成的,我们只是把它文学化了,因为我相信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部私小说,即使是最平凡的人也有很多故事可以讲。”
谈到为什么要办一本杂志书,九夜茴说:“我觉得每一个走文学路的人都会有做一本杂志书的梦想,因为它和独立写作的感觉不同,它是一个平台。不仅仅是我的平台,也是很多作者的平台,这些作者中有新作者,也有我们熟悉的作家不同一面的展现。比如,给我供稿的辛夷坞、桐华等人,她们很少有短篇作品出现在大家面前。”前一阵,桐华与九夜茴聊天,说起刊登在《私》中的文章,告诉她这是自己人生中第二个短篇小说——她几乎从来不写短篇。
九夜茴的团队有七八个人,每一本《私》的制作周期为两个月左右,谈起主编杂志书的体会,她说:“长篇小说是个人创作,源于自己的经验和体会,但做一本杂志书则是一个团队的工作。作为主编,我像是一部电影的导演,负责协调各方,同时要去寻找最符合角色要求的演员——也就是最适合的作者和稿件,这些工作都会不断为杂志书加分。总体来说,呈现在大家面前的《私》既是承载个人梦想的平台,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同时,九夜茴也感到做杂志书的主编和做普通杂志的主编有太多不同,“普通杂志的主编完全是在幕后工作,而杂志书的主编既要做幕后工作也要做台前的宣传工作,有时甚至像是个代言人”。
作为《私》的主编,九夜茴当然也要对资本负责,“我会找有号召力的作者,但我同样也要求他们的文字符合《私》的特点。说实话,做这本杂志书我没有什么功利心,非常单纯,就是希望把动人的故事呈现给大家。”
如同九夜茴的《私》一样,目前市场上的大多数杂志书都有着很强烈的个人风格,有些甚至给人“狠狠实现自己理想”的感觉,充满了激情,这种个性与激情固然有人买账,媒体上也充斥着杂志书动辄几十万销量的报道,但看似畅销的杂志书,究竟给出版社带来了什么呢?
按照《私》的出版人,聚石文华总经理甄煜飞的话说,“杂志书是微利,如果只看成本售价和盈利,可以说杂志书没有任何商业价值”。但出版商们仍然纷纷上马杂志书,看重的绝不仅仅是这份薄利而已。
- 相关新闻:
- ·热议:税收“减负”图书零售业将进一步转型 2011-11-24 11:20:17.0
- ·中华商务引进德国柯尔布斯精装图书联动线 2011-11-22 08:41:33.0
- ·四川25种图书版权首次输出阿拉伯国家 2011-11-21 09:06:19.0
- ·浅谈电子书时代的纸质图书发展潜力 2011-11-18 10:20:32.0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