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评:特供商品包裹的是特权意识
2011-11-20 14:05:29.0 来源:京华时报 作者:楚唐 责编:喻小唛
- 摘要:
- 制度的篱笆好补,社会的默许则令人不安。企业之所以选择这样的营销方式,显然是认为市场和消费者认可这种方式。事实也确实如此,尽管早已有人对加注这些字眼提出质疑,但这种质疑声音很微弱。那么,我们是否已对这种不应有的交换、对于等级意识的凸现变得熟视无睹?
【CPP114】讯:加注“人民大会堂”等字样的背后,暗藏的是与时代发展极不相符的价值观念,是捆绑国家名誉的投机心理。
在外包装上加印“人民大会堂”“国宴”“特供”等字样,曾是不少商品占领市场的招牌。近日,4部委联合开展清理整顿部分商品包装、标签滥用“特供” “专供”标识专项行动,包括三元、鲁花、王老吉等品牌纷纷与“专供”“专用”撇清关系,这些企业的产品或更换外包装、或遮住这些“敏感”字眼。
急于撇清关系,说明这些企业知道,商品包装上加印“人民大会堂”等字样,没有坚实的正当性。即使走了程序,获得了所谓授权,这种行为仍有违法嫌疑。《广告法》规定,利用国家机关进行广告宣传属于禁止行为。“国宴”“特供”等字眼,尽管不是明确的国家机关词语,但消费者不可能不将这些字眼与政治场合、政治权力等联想起来。不用说,用模糊描述指向国家机关,正是商品外包装加印这些字眼的初衷。商品使用这些字眼就相当于变相获得了另一种质量保障,就能在市场竞争中占领先机。
这种拉大旗作虎皮式的行为,其实是拿严肃的政治概念作抵押,以换取利润。其风险在于,一旦商品质量出了问题,受损的不只是企业,还可能搭上国家品牌。而且,类似特供字眼的存在,凸显的是一种不应有的等级意识,包含其中的价值观暗示是,商品供应因社会角色不同会有所不同。在这种暗示中,你看不到对于消费者普惠的、平等的尊重,能看到的只是基于社会身份的不合理甄别。
加注“人民大会堂”等字样的背后,暗藏的是与时代发展极不相符的价值观念,是捆绑国家名誉的投机心理。问题是,为什么在此次专项行动前,这样的营销手法能大行其道?
一方面,是相关制度篱笆没有扎牢。商标法和广告法中,对于类似行为都有禁止表述,但指向不明确,没有涵盖这种打擦边球的行为。另一方面,相关管理部门在授权广告公司代为经营时,没有考虑到由此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制度的篱笆好补,社会的默许则令人不安。企业之所以选择这样的营销方式,显然是认为市场和消费者认可这种方式。事实也确实如此,尽管早已有人对加注这些字眼提出质疑,但这种质疑声音很微弱。那么,我们是否已对这种不应有的交换、对于等级意识的凸现变得熟视无睹?除了上述这些企业的商品,还有哪些公开或不公开的商品,存在等级意识、特权意识?我们有没有能力纠正?
一次专项治理行动,不足以荡涤类似违法行为,更不足以荡涤其中的陈旧意识。只有我们都具有了消费者和社会公民的自觉意识,企业才会放弃这种营销捷径,特权、等级观念的传播途径也才能被掐断。
在外包装上加印“人民大会堂”“国宴”“特供”等字样,曾是不少商品占领市场的招牌。近日,4部委联合开展清理整顿部分商品包装、标签滥用“特供” “专供”标识专项行动,包括三元、鲁花、王老吉等品牌纷纷与“专供”“专用”撇清关系,这些企业的产品或更换外包装、或遮住这些“敏感”字眼。
急于撇清关系,说明这些企业知道,商品包装上加印“人民大会堂”等字样,没有坚实的正当性。即使走了程序,获得了所谓授权,这种行为仍有违法嫌疑。《广告法》规定,利用国家机关进行广告宣传属于禁止行为。“国宴”“特供”等字眼,尽管不是明确的国家机关词语,但消费者不可能不将这些字眼与政治场合、政治权力等联想起来。不用说,用模糊描述指向国家机关,正是商品外包装加印这些字眼的初衷。商品使用这些字眼就相当于变相获得了另一种质量保障,就能在市场竞争中占领先机。
这种拉大旗作虎皮式的行为,其实是拿严肃的政治概念作抵押,以换取利润。其风险在于,一旦商品质量出了问题,受损的不只是企业,还可能搭上国家品牌。而且,类似特供字眼的存在,凸显的是一种不应有的等级意识,包含其中的价值观暗示是,商品供应因社会角色不同会有所不同。在这种暗示中,你看不到对于消费者普惠的、平等的尊重,能看到的只是基于社会身份的不合理甄别。
加注“人民大会堂”等字样的背后,暗藏的是与时代发展极不相符的价值观念,是捆绑国家名誉的投机心理。问题是,为什么在此次专项行动前,这样的营销手法能大行其道?
一方面,是相关制度篱笆没有扎牢。商标法和广告法中,对于类似行为都有禁止表述,但指向不明确,没有涵盖这种打擦边球的行为。另一方面,相关管理部门在授权广告公司代为经营时,没有考虑到由此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制度的篱笆好补,社会的默许则令人不安。企业之所以选择这样的营销方式,显然是认为市场和消费者认可这种方式。事实也确实如此,尽管早已有人对加注这些字眼提出质疑,但这种质疑声音很微弱。那么,我们是否已对这种不应有的交换、对于等级意识的凸现变得熟视无睹?除了上述这些企业的商品,还有哪些公开或不公开的商品,存在等级意识、特权意识?我们有没有能力纠正?
一次专项治理行动,不足以荡涤类似违法行为,更不足以荡涤其中的陈旧意识。只有我们都具有了消费者和社会公民的自觉意识,企业才会放弃这种营销捷径,特权、等级观念的传播途径也才能被掐断。
- 相关新闻:
- ·四部委清理整顿商品包装 厂商悄隐 2011-11-19 13:52:17.0
- ·2011国际包装产业链高层研讨会圆满落幕 2011-11-18 09:51:30.0
- ·美法官否决烟草包装图形化警示标签规则 2011-11-09 09:27:22.0
- ·“生命阳光”道歉 产品外包装更改 2011-11-04 09:01:20.0
- ·酒外包装上的“碳足迹”成购买新动机 2011-10-14 09:22:30.0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