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呼唤专科词典编辑家
2011-03-01 09:15:43.0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报 责编:王岑
- 摘要:
- 辞书包括字典、词典和百科全书。它们不仅是求知的重要桥梁,是学习任何一门文化、科技知识或进行文化交流最便捷和有效的工具书,也是读者群最大、使用时间最长的图书。但是到书店去看一看,不难发现,虽然辞书品种繁多,但令人遗憾的是,书店里多数是语文词(字)典,专科词典数量却很少,获奖 的专科词典就更少了。原因何在?笔者认为,专科词典目前存在如下问题。
【CPP114】讯: 辞书包括字典、词典和百科全书。它们不仅是求知的重要桥梁,是学习任何一门文化、科技知识或进行文化交流最便捷和有效的工具书,也是读者群最大、使用时间最长的图书。但是到书店去看一看,不难发现,虽然辞书品种繁多,但令人遗憾的是,书店里多数是语文词(字)典,专科词典数量却很少,获奖 的专科词典就更少了。原因何在?笔者认为,专科词典目前存在如下问题。
认识上的误区。不少编者和出版社认为,只要作者水平和材料内容是一流的,就能编成一流水平的词典。其实不然。如果没有辞书学理论的指导,很难编成合格的词典,更不用说编成精品了。这一点已在历次辞书评奖和质量检查中反复得到证实的。新闻出版总署虽然举办了5期辞书编辑培训班,但来自专业出版社的学员却较少。
专科词典的编者多数不熟悉辞书学。虽然这些编者是学科专家,学术水平高,但一般都有繁重的业务工作,编词典只是一项临时任务。编完后就会回去继续从事业务工作。与语文词典的编者不同,专科词典编者罕见有终身从事专科词典编纂的。故大多对辞书学了解不多。编词典与写论文和专著差别极大,如果缺乏辞书学理论的指导,就很难编好。我们不能要求每位作者都了解辞书学,但是必须要有精通辞书学理论的编辑向他们介绍辞书学知识,并自始至终参与编纂过程,在其中起指导作用。
很多出版社不了解辞书与一般图书的重大区别。辞书是一种信息高度密集的有机整体,质量要求极高,因而编纂难度大、时间长、初期投入大。辞书编辑绝对不能等稿上门,必须直接参与编纂的全过程,起指导作用。但多数出版社仍用管理一般图书乃至“快餐书”的办法管理辞书编辑。在“赔钱书一本不出”政策的指导下,要求辞书编辑每年发几百万字书稿,上缴几十万元的利润。这样做的结果,不是促使编辑采取走“捷径”——用卖书号的办法接受那些拼凑抄袭的劣质品,就是把辞书编辑逼入年年完不成任务的“绝境”,最后把词典室挤垮。有的出版社甚至以词典室不赚钱为由,直接将其解散。
专科词典编辑奇缺。在落实第一个全国辞书规划过程中,上海辞书出版社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等单位出版了一批高质量的大型专科词典,培养了一批专科词典编辑。社科院语言所和商务印书馆在编辑《现代汉语词典》、《新华词典》以及《中国艺术百科辞典》过程中,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他出版社熟悉专科词典的编辑就少得多了。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位作者都熟悉辞书学,但是如果编辑精通辞书学,这个缺陷就可以得到弥补。如果没有懂得辞书学的专科词典编辑,问题就无法得到解决。这也是大量专科词典未能获奖的重要原因。
语文词(字)典空间已有限
事实上,语文词(字)典的空间已非常有限。语文词(字)典是指以语言文字为收录和解释对象的词(字)典。它包括单语词典、双语词典和多语词典,是我们学习语言文字最重要的工具书。
目前,国家已经组织出版了《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等品牌辞书,方言辞书、成语辞书等也有高质量的获奖图书,这类品种的空间已经非常有限。但由于读者群最大,是市场上的热门货。为此,大量编者和出版者仍趋之若鹜。于是出现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尴尬局面。有些品种,例如小学生字典、成语词典,在市场上竟有几百种,甚至更多。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无辞书编纂资质却想获取暴利的人所为。他们采用模仿乃至抄袭剽窃的手法,快速、大量炮制。为了挤占精品辞书市场,劣质辞书还常常采用拉官员或学界名人挂名的手段,在书名中加上“规范”“标准”等字样,更增加了欺骗性。结果是,劣质辞书大量出现在市场上。严重干扰了辞书市场,甚至还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严重现象。
专科词典有用武之地
相比语文词(字)典,专科词典是指主要收录除通用语言文字以外的学科和领域中的词语进行解释的词典,是辞书中的一个大家族。每次评奖,专科词典都要占参评数的一半,甚至更多。遗憾的是,其淘汰率也是最高的。
按照辞书学者徐庆凯先生的最新分类,专科词典可以分为:①学科词典:以一个、多个学科中的术语和专名为收词对象的词典;②术语词典:以特定范围(可以是某学科、某领域等)内的术语为收词对象的词典;③专题词典:以特定范围(可以是某人、某地、某书、某民族、某组织、某问题等等,但不包括学科)内的术语和专名为收词对象的词典;④专名词典:以特定范围内的专名(人名、地名、书名,等等)为收词对象的词典。
按照《GB/T 13745-1992 学科分类与代码》,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一级和二级学科数分别为39和451,社会科学的则相应为19和244。三四级学科则更是不计其数。再加上范围比学科或大、或小或相当的领域的术语词典,其数量更要大得多。而专科词典和专名词典的范围更是无边无沿,应用范围也是无比宽广。相比之下,语文词典是普及语言文化知识的基本工具书,在印数上是巨大的,但在品种上则绝对无法望专科词典的项背。因此,专科词典是目前辞书领域中具有最为广阔用武之地的类别。
编纂专科词典必备的条件
第一,要有一流水平的素材。具有本词典主题范围内最新、最权威、最翔实的材料。如是普及型词典,则也需要收齐相应领域的基础材料和必要的补充知识。
第二,要有学风严谨,文字水平高,对词典的主题内容有一定造诣,且具有互补性的作者群体。专科词典的内容包罗万象。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个人的知识总是有限的,处理本人不熟悉的专业内容,很难处理到位。只有组织一个互补性强的作者群体,所有内容都由相应的专家编写或审稿,才能确保词典的整体质量。
第三,编纂工作要在辞书学理论指导下进行。辞书是一种信息密集、质量要求极高的特殊出版物,有非常严格的要求,编纂过程中的收词、立目、释文、交叉等都必须按照辞书编纂规律进行。否则就会出现大量差错,甚至出现全局性问题。
第四,需有一个宽松的环境。古人云:“盛世修典”。这说明,辞书编纂必须有一个平静、宽松的环境。新闻出版总署提出“精品战略”,并设立国家出版基金支持精品图书的出版,已经为精品辞书的编纂出版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出版社也要按照适合辞书编纂规律进行管理,为辞书编辑创造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和舆论环境,这点是至关重要的。
编纂专科词典可采取的对策
应该说,我国专科词典作者资源丰富。专科词典的潜在作者大多分布在中央和地方各单位中。如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属的各部门及其专业科研单位,各高等院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学术团体,以及各行各业的生产单位,等等。那里人才济济,拥有全部院士、学部委员以及各行各业的大师、精英。各学科、各行业、各类专题的最新、最权威、最翔实的资料也都在他们的掌握之中。这些都是编好专科词典不可或缺的有利条件。
目前,我国现在每年出版的辞书有1000部左右,已出版的辞书可能已超过2万部,堪称“辞书大国”。但其中精品寥寥,故离“辞书强国”还很遥远。国家建设的各个行业,学术界的各个领域,科学普及工作的各个方面,都需要各个层次、不同类型的专科词典。但目前合格的专科词典还很少,还有大量空白需要填补。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拙见。
出版社领导可学习一点辞书学的基本知识,加深辞书在国家文化建设中的意义以及辞书与一般图书的重大区别的认识,主动承担出版本行业大型专科词典的重任,并以适合辞书编纂规律的方法管理和考核辞书的编辑出版工作,为辞书编辑创造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和舆论环境。这是能否编成精品辞书的至关重要的一环。吕叔湘先生曾说:词典工作大有可为,夸大一点说,是不朽的事业……要搞名山事业,那只有编词典。优秀辞书可以成为出版社的一张“名片”。它们虽然不能像畅销书那样“日进斗金”,但却可以成为常销书,成为该学科、该领域或该专题的最权威工具书,而且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很难有同类辞书可以超过。这一点已经为《中国历史大辞典》、《中国茶叶大词典》等品牌词典所证实。
出版社可以选拔有一定经验而且耐得住寂寞的编辑,培养成为专科词典编辑。培养可以通过下列方法:参加新闻出版总署举办的辞书编辑培训班;委托辞书出版社代培;请辞书专家来指导。培养过程除参加系统学习外,通过实际工作(自始至终参加一部词典编纂的全过程)也比较有效。
集思广益,发掘本出版社业务范围内有社会需求、有潜力的专科词典选题。编好本出版社的专科词典规划,并争取列入全国辞书规划。为争取国家出版基金的支持创造有利条件。
按照新闻出版总署的要求,成立辞书编辑室。制定适合辞书编纂规律的管理办法。在社内创造适应辞书编纂的工作环境和舆论环境。
笔者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有条件的出版社都能出版一批大型专科词典精品,同时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专科词典编辑。希望其中能涌现出多位学风严谨、精通辞书学理论、有广博百科知识和很高语言文字水平、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科词典编辑家,为我国向“辞书强国”迈进作出贡献。这是时代对我们的呼唤。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相关新闻:
“十一五”新闻出版业总资产总产出总销售翻番
2010年新闻出版业数字解读
北京2010新闻出版业收入466亿余元
认识上的误区。不少编者和出版社认为,只要作者水平和材料内容是一流的,就能编成一流水平的词典。其实不然。如果没有辞书学理论的指导,很难编成合格的词典,更不用说编成精品了。这一点已在历次辞书评奖和质量检查中反复得到证实的。新闻出版总署虽然举办了5期辞书编辑培训班,但来自专业出版社的学员却较少。
专科词典的编者多数不熟悉辞书学。虽然这些编者是学科专家,学术水平高,但一般都有繁重的业务工作,编词典只是一项临时任务。编完后就会回去继续从事业务工作。与语文词典的编者不同,专科词典编者罕见有终身从事专科词典编纂的。故大多对辞书学了解不多。编词典与写论文和专著差别极大,如果缺乏辞书学理论的指导,就很难编好。我们不能要求每位作者都了解辞书学,但是必须要有精通辞书学理论的编辑向他们介绍辞书学知识,并自始至终参与编纂过程,在其中起指导作用。
很多出版社不了解辞书与一般图书的重大区别。辞书是一种信息高度密集的有机整体,质量要求极高,因而编纂难度大、时间长、初期投入大。辞书编辑绝对不能等稿上门,必须直接参与编纂的全过程,起指导作用。但多数出版社仍用管理一般图书乃至“快餐书”的办法管理辞书编辑。在“赔钱书一本不出”政策的指导下,要求辞书编辑每年发几百万字书稿,上缴几十万元的利润。这样做的结果,不是促使编辑采取走“捷径”——用卖书号的办法接受那些拼凑抄袭的劣质品,就是把辞书编辑逼入年年完不成任务的“绝境”,最后把词典室挤垮。有的出版社甚至以词典室不赚钱为由,直接将其解散。
专科词典编辑奇缺。在落实第一个全国辞书规划过程中,上海辞书出版社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等单位出版了一批高质量的大型专科词典,培养了一批专科词典编辑。社科院语言所和商务印书馆在编辑《现代汉语词典》、《新华词典》以及《中国艺术百科辞典》过程中,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他出版社熟悉专科词典的编辑就少得多了。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位作者都熟悉辞书学,但是如果编辑精通辞书学,这个缺陷就可以得到弥补。如果没有懂得辞书学的专科词典编辑,问题就无法得到解决。这也是大量专科词典未能获奖的重要原因。
语文词(字)典空间已有限
事实上,语文词(字)典的空间已非常有限。语文词(字)典是指以语言文字为收录和解释对象的词(字)典。它包括单语词典、双语词典和多语词典,是我们学习语言文字最重要的工具书。
目前,国家已经组织出版了《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等品牌辞书,方言辞书、成语辞书等也有高质量的获奖图书,这类品种的空间已经非常有限。但由于读者群最大,是市场上的热门货。为此,大量编者和出版者仍趋之若鹜。于是出现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尴尬局面。有些品种,例如小学生字典、成语词典,在市场上竟有几百种,甚至更多。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无辞书编纂资质却想获取暴利的人所为。他们采用模仿乃至抄袭剽窃的手法,快速、大量炮制。为了挤占精品辞书市场,劣质辞书还常常采用拉官员或学界名人挂名的手段,在书名中加上“规范”“标准”等字样,更增加了欺骗性。结果是,劣质辞书大量出现在市场上。严重干扰了辞书市场,甚至还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严重现象。
专科词典有用武之地
相比语文词(字)典,专科词典是指主要收录除通用语言文字以外的学科和领域中的词语进行解释的词典,是辞书中的一个大家族。每次评奖,专科词典都要占参评数的一半,甚至更多。遗憾的是,其淘汰率也是最高的。
按照辞书学者徐庆凯先生的最新分类,专科词典可以分为:①学科词典:以一个、多个学科中的术语和专名为收词对象的词典;②术语词典:以特定范围(可以是某学科、某领域等)内的术语为收词对象的词典;③专题词典:以特定范围(可以是某人、某地、某书、某民族、某组织、某问题等等,但不包括学科)内的术语和专名为收词对象的词典;④专名词典:以特定范围内的专名(人名、地名、书名,等等)为收词对象的词典。
按照《GB/T 13745-1992 学科分类与代码》,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一级和二级学科数分别为39和451,社会科学的则相应为19和244。三四级学科则更是不计其数。再加上范围比学科或大、或小或相当的领域的术语词典,其数量更要大得多。而专科词典和专名词典的范围更是无边无沿,应用范围也是无比宽广。相比之下,语文词典是普及语言文化知识的基本工具书,在印数上是巨大的,但在品种上则绝对无法望专科词典的项背。因此,专科词典是目前辞书领域中具有最为广阔用武之地的类别。
编纂专科词典必备的条件
第一,要有一流水平的素材。具有本词典主题范围内最新、最权威、最翔实的材料。如是普及型词典,则也需要收齐相应领域的基础材料和必要的补充知识。
第二,要有学风严谨,文字水平高,对词典的主题内容有一定造诣,且具有互补性的作者群体。专科词典的内容包罗万象。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个人的知识总是有限的,处理本人不熟悉的专业内容,很难处理到位。只有组织一个互补性强的作者群体,所有内容都由相应的专家编写或审稿,才能确保词典的整体质量。
第三,编纂工作要在辞书学理论指导下进行。辞书是一种信息密集、质量要求极高的特殊出版物,有非常严格的要求,编纂过程中的收词、立目、释文、交叉等都必须按照辞书编纂规律进行。否则就会出现大量差错,甚至出现全局性问题。
第四,需有一个宽松的环境。古人云:“盛世修典”。这说明,辞书编纂必须有一个平静、宽松的环境。新闻出版总署提出“精品战略”,并设立国家出版基金支持精品图书的出版,已经为精品辞书的编纂出版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出版社也要按照适合辞书编纂规律进行管理,为辞书编辑创造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和舆论环境,这点是至关重要的。
编纂专科词典可采取的对策
应该说,我国专科词典作者资源丰富。专科词典的潜在作者大多分布在中央和地方各单位中。如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属的各部门及其专业科研单位,各高等院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学术团体,以及各行各业的生产单位,等等。那里人才济济,拥有全部院士、学部委员以及各行各业的大师、精英。各学科、各行业、各类专题的最新、最权威、最翔实的资料也都在他们的掌握之中。这些都是编好专科词典不可或缺的有利条件。
目前,我国现在每年出版的辞书有1000部左右,已出版的辞书可能已超过2万部,堪称“辞书大国”。但其中精品寥寥,故离“辞书强国”还很遥远。国家建设的各个行业,学术界的各个领域,科学普及工作的各个方面,都需要各个层次、不同类型的专科词典。但目前合格的专科词典还很少,还有大量空白需要填补。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拙见。
出版社领导可学习一点辞书学的基本知识,加深辞书在国家文化建设中的意义以及辞书与一般图书的重大区别的认识,主动承担出版本行业大型专科词典的重任,并以适合辞书编纂规律的方法管理和考核辞书的编辑出版工作,为辞书编辑创造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和舆论环境。这是能否编成精品辞书的至关重要的一环。吕叔湘先生曾说:词典工作大有可为,夸大一点说,是不朽的事业……要搞名山事业,那只有编词典。优秀辞书可以成为出版社的一张“名片”。它们虽然不能像畅销书那样“日进斗金”,但却可以成为常销书,成为该学科、该领域或该专题的最权威工具书,而且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很难有同类辞书可以超过。这一点已经为《中国历史大辞典》、《中国茶叶大词典》等品牌词典所证实。
出版社可以选拔有一定经验而且耐得住寂寞的编辑,培养成为专科词典编辑。培养可以通过下列方法:参加新闻出版总署举办的辞书编辑培训班;委托辞书出版社代培;请辞书专家来指导。培养过程除参加系统学习外,通过实际工作(自始至终参加一部词典编纂的全过程)也比较有效。
集思广益,发掘本出版社业务范围内有社会需求、有潜力的专科词典选题。编好本出版社的专科词典规划,并争取列入全国辞书规划。为争取国家出版基金的支持创造有利条件。
按照新闻出版总署的要求,成立辞书编辑室。制定适合辞书编纂规律的管理办法。在社内创造适应辞书编纂的工作环境和舆论环境。
笔者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有条件的出版社都能出版一批大型专科词典精品,同时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专科词典编辑。希望其中能涌现出多位学风严谨、精通辞书学理论、有广博百科知识和很高语言文字水平、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科词典编辑家,为我国向“辞书强国”迈进作出贡献。这是时代对我们的呼唤。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相关新闻:
“十一五”新闻出版业总资产总产出总销售翻番
2010年新闻出版业数字解读
北京2010新闻出版业收入466亿余元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