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之都东莞:从文化新城到文化名城
2010-12-17 10:16:56.0 来源:光明网 责编:张健
- 摘要:
- 进入转型时代的东莞,对文化的尊重,已成今日城市主方向。在东莞,无论你是原住民、新莞人还是外国人,人人可享受文化带来的愉悦,高品位文化设施拔地而起,文艺精品打上“东莞创造”的烙印,走向中国甚至漂洋过海。
【CPP114】讯:提起广东东莞,人们更容易想到它创造的一个又一个经济奇迹。“东莞塞车,全球缺货”,是对东莞这个世界制造业之都经济繁荣的生动写照。然而,这座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篇地”的城市,在追赶经济潮头的同时,更追逐着的大跨越。进入转型时代的东莞,对文化的尊重,已成今日城市主方向。在东莞,无论你是原住民、新莞人还是外国人,人人可享受文化带来的愉悦,高品位文化设施拔地而起,文艺精品打上“东莞创造”的烙印,走向中国甚至漂洋过海。
明年1月1日起,一份沉甸甸的《东莞市建设文化名城规划纲要(2011-2020年)》,将正式进入实施阶段。东莞将用10年左右时间,建设成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名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现代文化产业名城和岭南文化精品名城。
5年50亿元大手笔文化惠民
今年年初上映的电影《阿凡达》让人印象深刻。正当北京、上海的观众为了寻找一块能播放3D电影的IMAX巨幕而疯狂时,人们赫然发现,亚洲最大的IMAX巨幕原来在东莞。这让珠三角甚至广东省外观众专门奔着“亚洲第一幕”而来。
这是东莞先进文化设施的一个缩影。在东莞,最美的建筑是图书馆和剧院。华灯初上,漫步在东莞的城市中心广场,由鸿福东路一路向西,左边是24小时永不关闭的东莞图书馆,右边是浓缩东莞过去、现在、未来的东莞展览馆。继续前行,玉兰大剧院如正在旋转的弗拉门戈舞蹈,富于动感和韵律。在东莞新城市中心区的9大标志性建筑物中,属于文化设施的就有7座,东莞大手笔建文化的决心可见一斑。
为了让东莞人成为文化上的“富翁”,东莞不吝啬于对文化建设的投入。早在2001年,东莞市委、市政府就已将文化建设纳入全局工作的总体部署,围绕打造图书馆之城、博物馆之城、广场文化之城、音乐剧之都的目标,先后投入20多亿元,建成一大批文化地标。今年,东莞提出,市财政每年安排10亿元专项资金,连续5年共斥资50亿元,大手笔用于文化建设。对这一年10个亿如何使用,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有着清晰的认识:文化名城建设,关键要惠及老百姓,市财政扶持发展公共文化,最终是要让老百姓受益。
有了政府的补贴和支持、灵活的体制和机制,东莞有众多“免费文化大餐”。湖南籍新莞人阿君姑娘感叹不已:在东莞图书馆看书,不需要任何证件;美术馆所展出的名家画展,不要门票就可看上一整天;各类讲座定期开讲,任何人都能去听;精彩的晚会面向公众免费举行……“太不可思议了,在东莞打工真的很幸福!”
正是在东莞,音乐剧《猫》有了史上最低票价――100元。甚至有观众专门从杭州、上海等地专程乘飞机来看《猫》。如此低票价,主要得益于东莞政府的补贴。东莞市以提供场馆、给予演出补贴的形式组织引进经典剧目来东莞演出。同样的剧目,东莞市民只要花在北京或上海1/3的票价就可以欣赏到。
东莞观众低价看《猫》,只是他们享受文化福利的一个小小侧面。2001年起,东莞市就开始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走出了一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路。在东莞32个镇街,迄今已建有公共图书馆(室)471个,博物馆30座,文化广场511个。“天天有舞会、周周有晚会、月月有比赛、处处有讲座(展览)”,是对东莞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
“东莞创造”文化精品迭出
与物质产品的“东莞制造”相比,文化上的“东莞创造”更让东莞人心生自豪。
以“厚德载物,海纳百川”为城市精神的东莞是南中国的投资热土,也成为各种文化碰撞、融合的试验场。在这片充满活力的试验场中,文艺精品、文化产业也显露出其年轻的生命力。在不久前揭晓的第五届鲁迅文学奖上,东莞作家王十月凭借中篇小说《国家订单》登上了领奖台。此前,在东莞创作的音乐剧《蝶》全国巡演,甚至飞往韩国,已让人领略莞产文化的魅力。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