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印刷业发生的变化与面临的压力
2016-06-16 07:18:25.0 来源:印刷工业 潘晓东 责编:喻小唛
- 摘要:
- 尽管环境艰难、压力巨大,但企业的未来之路在自己的脚下,靠的正是管理者“在不确定性中寻找发展与变化机遇”的能力。
对于印刷企业经营者而言,在“十三五”开局之时研判走势,设定企业发展方向至关重要。因为,“一个企业只能在企业家的思维空间之内成长,一个企业的成长被其经营者所能达到的思维空间所限制”(美国管理学者彼得·德鲁克语);因为,我国印刷业面对的形势已经发生变化。近日,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的同志不辞辛劳下基层调查,这种做法值得肯定。笔者也愿意抛出自己的看法,引发众人的思考。
印刷业已经出现四重变化
从大处着眼,近段时间印刷业出现的变化至少有以下四重。
变化之一:顺应“去产能”要求,选择收缩或退出。
波浪型前进、螺旋式上升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一阵奔跑之后需要歇脚,重聚能量,因此,不能期望印刷业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持续发展后依然高速向前。何况互联网的发展引发了信息获取渠道的多元化,对内容印刷业的冲击很大,2015年的报纸印量便较2011年下滑了三成有余,为此,企业需要调整布局,转型升级。
试看近一段时间行业内已经出现的变化:也就在近几个月,利丰雅高深圳公司关了,上海的秋雨公司关了,连近年来产值一直雄踞国内老大地位的美国当纳利公司也关闭了其北京工厂。如果说,上述公司都还属于书刊与商业印刷企业,那么还有消息称,仅2016年前4个月,广东地区就已有24家包装印刷企业被法院、工商局等权威部门公告“失联”。如果说,这是企业主动选择“去产能”,那么上海市通过2016年印刷许可证核检,“消失”了占比达到3.8%的168家公司,就是被动的“去产能”了。毫不客气地说,现存的十万家印刷企业中还不乏部分僵尸企业。
很多企业都爱抱怨成本上升、工价下降、企业获利能力减弱。究其根源,产能大于市场需求是本质,如果这一局面得不到改观,印刷工价也就不可能上升,因为总会有印刷企业为了生存以低价获取业务。唯有通过“去产能”实现产能与需求间的重新平衡,才有可能推动印刷工价重回合理轨道。可以肯定地说,印刷的“去产能”趋势还将进一步得到延续,直到赢得新一轮的供求平衡。
变化之二:顺应“供应侧”改革要求,拓展产业链。
顺势是企业能够盈利的基本前提,供过于求的市场除了需要“去产能”,还要求企业必须重视“供应侧”改革,研究消费者的需求,拓展企业的产业链。有着资金底气的上市公司近段时间频放大招,为行业树立了榜样。
美盈森集团宣布将投资34.68亿元打造5个包装新项目;合兴包装则以6.25亿元收购“国际纸业”旗下的14家地处中国内地与4家地处东南亚的瓦楞纸箱生产基地。这些举措是为了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巩固企业在包装领域的领先者地位。
长荣出资收购海德堡斯诺伐克印后企业,联想之前其已经收购了海德堡的印后部分,由李莉挂帅的长荣意在成为国际印后产业佼佼者的想法昭然若揭。当然,长荣的产业链延伸还不止于此,还在上市之初,以印后设备制造为主业的长荣便通过注资贵联等方式昂首进入获利能力最强的烟包印刷领域,按照2015年年报,印刷产值已经占到该公司当年11.11亿元总营收的49.44%。
至于奥瑞金出资收购中粮包装27%的股权,界龙出资6.3亿元收购国内票据印刷巨擘伊诺尔,姚记扑克宣布走“大娱乐大健康”的道路,亦都是着眼于战略布局,绝非小打小闹。
上述这些举措的成败如何尚有待观察,考验的是决策者的市场判断与运行团队的执行能力,但敢于突破就值得肯定。诚然,对中小型印刷企业而言,很难像上市公司一样具备做大动作的实力,但根据市场需要,以成为市场不可或缺的补缺者作为自己的调整方向则是完全可能的。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