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德勇:印刷术的源头来自印度,产生在中国
2014-12-24 09:08:13.0 来源:澎湃新闻网(上海) 责编:周艳平
- 摘要:
- 要说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之进步,提起“四大发明”总是令国人为之骄傲。近日,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辛德勇在其微博中指出中学历史教材中关于“四大发明”及“活字印刷术”的论述有悖于历史事实:1、印刷术是“四大发明”之一,而非活字印刷术。2、历史事实证明活字印刷术在中国古代印刷业应用有限,要说其“既经济又便捷”不准确,更遑论其是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成就。
由于孤立、片面地看待这些似是而非的要素,同时还有很多中国国内的研究者,是为了确保中国人对印刷术的发明权而做研究,在研究之前,答案已经确定,中国使用印刷术的时间非早于其他地区不可,于是就把印刷术发明的时间,越提越早,从唐初、到隋,到南北朝,到三国东汉,甚至干脆一直上溯到了西汉。这些说法,没有一项令人信服的证据。
决定印刷术产生一项最关键的因素,是佛教密宗信仰者制作梵文陀罗尼经咒的需要(如同明清时期制作陀罗尼经被还是需要梵文一样,信仰者笃信梵文经咒更有法力),而佛教密宗在中国的全面兴盛是唐开元年间以后的事情,所以,印刷术的产生时间,不得早于唐开元年间。——这就是印刷术产生的社会原因,基于对这一社会原因的认识,我们也就能够很好地把握其产生时间。目前具有确切考古学依据的印刷品实物,也正与这样的推论吻合,或者说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1974年在西安郊区出土了为现在最早的印刷品实物梵文《陀罗尼经咒》。
从总体情况上看,中国古代的活字印刷,应用范围和印制书籍的种类,都非常有限。限制活字印刷发展的因素,有汉字本身的特点、活字制作的方法(现代铅活字是用铸字机批量制作的)、对排版工人的文化要求、中国廉价劳动力的大量存在等很多方面。
就中原地区汉文印刷的实际情况而言,中国传统的活字印刷,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毕昇最初尝试使用这一技术,到元代王桢改革活字印刷技术之前。这一时期的活字技术,按照《梦溪笔谈》所记录的毕昇创制的方法,实用性很低。主要原因是毕昇从一开始,就比较成功地解决了活字排版不平的问题,即采用下铺敷料的办法来调整每个活字的高度,使之平整如砥。但这种方法,却使活字技术完全失去了它本来所要追求的一项目标——即提高制版的效率。毕昇创制活字印刷的要因,可以进一步分析,但他的设计有严重技术缺陷,这一点,只要对沈括记述的方法稍加思索,就不难看出。古人也不笨,要是真的像沈括期望的既经济、又便捷,焉有不用之理?人们不用它,只能是因为它不好用。所以,在这个阶段,只有个别好事者,尝试印制个别书籍。
第二阶段,元代王桢改革活字制作技术,不仅是改制木活字,更重要的是,王桢在把字钉加高以便于操作的同时,放弃了下铺敷料的垫板方法,而是改用小竹木片适当调整高低差别特别大的字钉,对小幅度的高低出入,则不再调整,这实际上是放弃了版面平整度与雕版印刷看齐的要求。这样做的结果,是大幅度提高了排版和印制效率。中国古代的活字印刷,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才具备了大规模商业应用的可能。
第三个阶段,是从明代弘治年间前后开始的。弘治年间开始的活字印刷,也就通常所说的“铜活字”印刷博兴的时期。我认为在明代,没有一种能够确切证明的“铜活字”印书。过去所说的“铜活字”,大多应该是“锡活字”。这一时期的活字印刷,其进步意义关键不在其材质是铜是锡,而是其字型,伴随着明正德、嘉靖年间以迄万历年间两个波次的印刷技术革命,活字与雕版相互刺激竞争,使得整个印刷业的字体,实现了从“毛笔字”到“刀笔字”的革命性变化,即形成了一种专门用于雕刻印刷品的字型,这也就是今天所说印刷字体中的“宋体字”(日本称为“明体字”,更准确)。
- 相关新闻:
- ·蒋建国:中华印刷文化需大力弘扬 2014-12-19 15:00:09.0
- ·重寻匠人精神:手工印刷讲述 纸张背后的故事 2014-12-19 09:10:25.0
- ·客家古镇四堡雕版印刷:前世之宝 后世宝之 2014-12-18 15:30:28.0
- ·瓷器玉雕印刷术 古人智慧了不起 2014-12-17 09:37:19.0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