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商陈黎明:推着莫言走
2012-11-08 14:55:47.0 来源:《中国企业家》杂志 责编:喻小唛
- 摘要:
- 一个想躲开媒体的人,总有他躲开的招数。我早就做好见不到他本人的打算了,但还是要用职业精神来约束自己,像猎狗般追踪莫言。
年轻时,恪守传统礼教的管贻范就掌管着整个家族,和弟弟不分家。弟弟管贻喜不爱读书,想编草鞋卖钱,被兄长全烧了,逼他外出求学。如今80岁的管贻 喜,很感念兄长当年的逼迫,他现在是退休工人,一辈子没有像哥哥吃过那么多苦。当年他外出上班,哥哥负责教育他的四个孩子,其中一个儿子如今定居美国洛杉 矶。
解放后,农村兴起人民公社,家里的财产都要充公到生产队。“爷爷不交,我爸劝他看清形势,不交不行。”莫言的大姐管谟芳忆及过往,对父亲在特殊年代 的隐忍,以及在家中的威严深有感触,“他每天干完活,再累,回家也得先到爷爷奶奶屋里道个安。”而莫言借驴、马等动物之眼,用佛教六道轮回说架构的、反映 农村50年历史变迁的《生死疲劳》,正是自己家族及全村人命运的投影。
莫言63岁的二哥管谟欣说,他们的祖父没上过学,但博闻强记,手巧,木匠活精,自学打算盘,算账快,还会讲故事。擅长讲古的祖父和懂中医的大祖父是莫言文学上的启蒙人。“《东周列国志》、《山海经》、《封神演义》等一些神怪故事,还有三皇五帝的历史,都是两位老人讲的。”
爱给莫言讲故事,熟读《易经》并带莫言学中医的大祖父,对女儿管贻兰说:“(射)斗将来一定是个大偶侯(了不起的人物),我等不到那一天了,你肯定 能看到。”作为莫言小说《蛙》中姑姑的原型,75岁的管贻兰听到莫言获得诺奖后,忽然想起父亲当年说的那句话。莫言至今写作仍惯用繁体字,文稿工整,字体 漂亮,很有大祖父处方上的毛笔小楷风范。
管贻兰接过父亲的衣钵,1973年后才转向西医,接生技术极好,十里八乡闻名,退休后至今求诊之人不断。莫言的女儿管笑笑当年便由她接生,她的二女儿王梅去年又为专门从北京回到高密的管笑笑的女儿接生。
而莫言小说中姑姑的第一个男朋友,背叛国家到台湾的飞行员,竟是管贻兰的哥哥、莫言大祖父唯一的儿子。1949年解放青岛时,这个堂叔到了台湾。这 也是管家在文革期间忍气吞声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个让管氏兄弟们倍感孤独和压抑的原因,就是因为家里有两头牛而在土改时被扣上“中农”帽子。
好在1963年,年长莫言13岁的大哥管谟贤考入了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成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此事轰动乡里,也让管家人心绪稍平。同样喜好文学的大哥,至今还是莫言小说的第一读者。教了一辈子书的大哥,亦擅长写作,《莫言研究》集刊中,每期都有其文章。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在济钢,一个在华为。
孤独之外,莫言开始认识这个世界的最初感受,还有饥饿。“饥饿和孤独是我创作的两大源泉。”莫言说。
莫言四五岁时就赶上了三年大饥荒,饥饿成了童年最深的记忆。管谟贤说:“莫言是兄弟中最小的,在家中似乎成了多余的人,由于饥饿,被认为很馋。”馋鬼莫言触犯了父亲教导的“不偷不抢不摸”,拔了生产队的一棵红萝卜。管父大怒,暴打了他一顿。
不在忍耐中死亡,就在忍耐后爆发。就像国人对诺奖的期盼一旦成真必然引发抢书狂澜一样,莫言青少年时期积压的饥饿感,在小说创作大门打开后,对这种 饥饿感的宣泄就一发不可收拾。发表于1985年的《透明的红萝卜》,就揭示了作者对饥饿的深刻记忆,小说中“黑孩”的原型便是莫言。
《透明的红萝卜》被当时正在大栏中学教语文的毛维杰读到,通灵的风格让其过目难忘。“看到里面有好多熟悉的场景,如村头的滞洪闸,还有村里的一些人 物原型。”爱好文学的毛维杰听同事提到,平安村有个在外地当兵又会写东西的人,叫管谟业。由“谟”字分拆开正好是“莫言”,他便猜到了个大概。回乡探亲的 莫言,带着女儿管笑笑到家旁边的大栏中学玩,被毛维杰确认。自此后毛成为莫言的拥趸。1993年当上校长的他,在学校开了两间教室做莫言资料室,莫言的文 稿、小说、评论以及照片等资料,都被他收集到此,并作为“相似教学”的平台。莫言的创作经历,在他看来,与世界上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类似,“都出生在 偏僻处,后来都到了繁华地,经历过反差极大的两种生活状态,这种刺激促其在作品中反思社会和人性。”
解放后,农村兴起人民公社,家里的财产都要充公到生产队。“爷爷不交,我爸劝他看清形势,不交不行。”莫言的大姐管谟芳忆及过往,对父亲在特殊年代 的隐忍,以及在家中的威严深有感触,“他每天干完活,再累,回家也得先到爷爷奶奶屋里道个安。”而莫言借驴、马等动物之眼,用佛教六道轮回说架构的、反映 农村50年历史变迁的《生死疲劳》,正是自己家族及全村人命运的投影。
莫言63岁的二哥管谟欣说,他们的祖父没上过学,但博闻强记,手巧,木匠活精,自学打算盘,算账快,还会讲故事。擅长讲古的祖父和懂中医的大祖父是莫言文学上的启蒙人。“《东周列国志》、《山海经》、《封神演义》等一些神怪故事,还有三皇五帝的历史,都是两位老人讲的。”
爱给莫言讲故事,熟读《易经》并带莫言学中医的大祖父,对女儿管贻兰说:“(射)斗将来一定是个大偶侯(了不起的人物),我等不到那一天了,你肯定 能看到。”作为莫言小说《蛙》中姑姑的原型,75岁的管贻兰听到莫言获得诺奖后,忽然想起父亲当年说的那句话。莫言至今写作仍惯用繁体字,文稿工整,字体 漂亮,很有大祖父处方上的毛笔小楷风范。
管贻兰接过父亲的衣钵,1973年后才转向西医,接生技术极好,十里八乡闻名,退休后至今求诊之人不断。莫言的女儿管笑笑当年便由她接生,她的二女儿王梅去年又为专门从北京回到高密的管笑笑的女儿接生。
而莫言小说中姑姑的第一个男朋友,背叛国家到台湾的飞行员,竟是管贻兰的哥哥、莫言大祖父唯一的儿子。1949年解放青岛时,这个堂叔到了台湾。这 也是管家在文革期间忍气吞声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个让管氏兄弟们倍感孤独和压抑的原因,就是因为家里有两头牛而在土改时被扣上“中农”帽子。
好在1963年,年长莫言13岁的大哥管谟贤考入了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成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此事轰动乡里,也让管家人心绪稍平。同样喜好文学的大哥,至今还是莫言小说的第一读者。教了一辈子书的大哥,亦擅长写作,《莫言研究》集刊中,每期都有其文章。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在济钢,一个在华为。
孤独之外,莫言开始认识这个世界的最初感受,还有饥饿。“饥饿和孤独是我创作的两大源泉。”莫言说。
莫言四五岁时就赶上了三年大饥荒,饥饿成了童年最深的记忆。管谟贤说:“莫言是兄弟中最小的,在家中似乎成了多余的人,由于饥饿,被认为很馋。”馋鬼莫言触犯了父亲教导的“不偷不抢不摸”,拔了生产队的一棵红萝卜。管父大怒,暴打了他一顿。
不在忍耐中死亡,就在忍耐后爆发。就像国人对诺奖的期盼一旦成真必然引发抢书狂澜一样,莫言青少年时期积压的饥饿感,在小说创作大门打开后,对这种 饥饿感的宣泄就一发不可收拾。发表于1985年的《透明的红萝卜》,就揭示了作者对饥饿的深刻记忆,小说中“黑孩”的原型便是莫言。
《透明的红萝卜》被当时正在大栏中学教语文的毛维杰读到,通灵的风格让其过目难忘。“看到里面有好多熟悉的场景,如村头的滞洪闸,还有村里的一些人 物原型。”爱好文学的毛维杰听同事提到,平安村有个在外地当兵又会写东西的人,叫管谟业。由“谟”字分拆开正好是“莫言”,他便猜到了个大概。回乡探亲的 莫言,带着女儿管笑笑到家旁边的大栏中学玩,被毛维杰确认。自此后毛成为莫言的拥趸。1993年当上校长的他,在学校开了两间教室做莫言资料室,莫言的文 稿、小说、评论以及照片等资料,都被他收集到此,并作为“相似教学”的平台。莫言的创作经历,在他看来,与世界上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类似,“都出生在 偏僻处,后来都到了繁华地,经历过反差极大的两种生活状态,这种刺激促其在作品中反思社会和人性。”
- 相关新闻:
- ·莫言红利:为中国印刷出版业注入一支兴奋剂 2012-10-31 17:07:11.0
- ·p7倂逋踞?B ?\?`淢A 2012-10-29 10:17:58.0
- ·总署已将莫言作品列入重点保护对象 2012-10-23 09:11:59.0
- ·莫言作品展在国家图书馆举行 2012-10-22 11:04:06.0
- ·莫言新作《我们的荆轲》首发限量100本 网上开始预售 2012-10-18 09:38:00.0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