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与致敬:出版的一个世纪
2012-04-27 10:43:02.0 来源:《文汇报》 责编:江佳
- 摘要:
- 4月23日是第17个“世界读书与版权日”。今次我们不讨论数字阅读的升高比例,不讨论实体书店的关张和纸质书的出路,也不讨论现在流行看什么书。我们只关心一件事,一件最本质的事:出版是什么?
“商务”和“中华”你追我赶了大半个世纪
你印《四部丛刊》,我出《四部备要》;你出《辞海》,我有《辞源》;你办《东方杂志》、《教育杂志》,我有相应的八大杂志与之对峙。
仅仅4年之后,1916年,中华书局在静安寺路的总厂建成,在河南路口的总店五层大楼也相继建成,编辑所及印刷所全部迁入。印刷机器多达数百台,陆费逵很大气地进行印刷设备的更新,添置大橡皮机和铅版机套印彩色。凭此一举,中华在全国彩印方面跃居领先地位。
有趣的是,中华书局总店紧挨的就是商务印书馆。在后来的时日里,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被称为中国近现代出版史上的“双子星”。
在几十年的发展中,中华几乎在所有的领域都对商务形成了挑战。两家在所有的出版领域都形成全面竞争的态势。你印《四部丛刊》,我就出《四部备要》,你出《辞海》我则有《辞源》。最有名的竞争是,商务创办了有名的《东方杂志》、《教育杂志》,中华在创业之初就有相应的八大杂志与之对峙。
熊月之认为,从这里最应该看到的是竞争的好处。从晚清一直到解放前,全国有75%到80%的书是在上海出版的,形成了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大同书局、开明书局等等出版机构林立的情形。“据统计有过出版机构名称的大大小小有600多家之众,虽然有生有灭,但总体上一直有那么多。我以为那么多的书店、书局,有利于好的企业能够脱颖而出,形成品牌。社会也能够从出版社的竞争中得到好处。各种新思想、新思潮、新知识经译介出版进入中国人的视野,其中包括了后来改变中国的共产主义思想,不啻说也是书业竞争的必然结果。这样一个群组式的、整体性的联动发展,就是所谓的文化、经济、社会‘共生’现象。”
在性格上,人家常说商务印书馆先做开天辟地之事,有理想主义;而中华书局奉行实用主义,有灵活性。这“灵活性”里浸透着一种强烈地为读者服务的意识。
有个小故事:陆费逵有时亲自站柜台,某日有一顾客在书画柜购买字帖一本。在营业员包书空隙,陆费逵主动上前告知顾客,另有新出书画多种并逐一加以介绍。最后顾客共买得40余元的书画、碑帖欣然而去。次日,书局董事汪幼安来见陆费逵说:“江宁镇守使王廷桢君昨天来买物,遇一戴眼镜能说北方话的营业员,招待殷勤,他很佩服,要我转告你不要埋没这个人才!”陆费逵大笑,答曰:“是即敝人也!”
熊月之说,在市场策略上,中华书局采取的是一种“紧跟”商务印书馆的策略。她并不以紧跟为耻,但也不是亦步亦趋的照搬,是有超越意识的紧跟。比如《辞海》就针对商务出版的《辞源》而编辑出版的。这本大型工具书的组织编辑历时达20年之久,主持者数易其人,也数易其稿,先后从事者凡百数十人。请舒新城出马是《辞海》最为关键性的一着棋,因为此后是书编纂改弦易辙,变更方针,以收新词为主。发排前夕,为该书题写书名,中华诸人四出活动,陆费逵也亲自出马奔走于书法名家之门,得到不少法书妙墨,但由于所得太多,碍于情面不好定夺,最后集古碑而成。中华的这本《辞海》,因为较商务《辞源》后出约20年,取其长而补其短,销售数量远远超过商务的《辞源》。
商务与中华竞争出版工具书、古籍书对照表
商务出版
《新字典》(1912)
《学生字典》(1924)
《国音字典》(1919)
《国音学生字汇》(1919)
《辞源》(1915)
《综合英汉大词典》(1928)
《四角号码词典》(1929)
《四部丛刊》(1919-)
《百衲本二十四史》(1930)
《丛书集成》(1935)
你印《四部丛刊》,我出《四部备要》;你出《辞海》,我有《辞源》;你办《东方杂志》、《教育杂志》,我有相应的八大杂志与之对峙。
仅仅4年之后,1916年,中华书局在静安寺路的总厂建成,在河南路口的总店五层大楼也相继建成,编辑所及印刷所全部迁入。印刷机器多达数百台,陆费逵很大气地进行印刷设备的更新,添置大橡皮机和铅版机套印彩色。凭此一举,中华在全国彩印方面跃居领先地位。
有趣的是,中华书局总店紧挨的就是商务印书馆。在后来的时日里,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被称为中国近现代出版史上的“双子星”。
在几十年的发展中,中华几乎在所有的领域都对商务形成了挑战。两家在所有的出版领域都形成全面竞争的态势。你印《四部丛刊》,我就出《四部备要》,你出《辞海》我则有《辞源》。最有名的竞争是,商务创办了有名的《东方杂志》、《教育杂志》,中华在创业之初就有相应的八大杂志与之对峙。
熊月之认为,从这里最应该看到的是竞争的好处。从晚清一直到解放前,全国有75%到80%的书是在上海出版的,形成了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大同书局、开明书局等等出版机构林立的情形。“据统计有过出版机构名称的大大小小有600多家之众,虽然有生有灭,但总体上一直有那么多。我以为那么多的书店、书局,有利于好的企业能够脱颖而出,形成品牌。社会也能够从出版社的竞争中得到好处。各种新思想、新思潮、新知识经译介出版进入中国人的视野,其中包括了后来改变中国的共产主义思想,不啻说也是书业竞争的必然结果。这样一个群组式的、整体性的联动发展,就是所谓的文化、经济、社会‘共生’现象。”
在性格上,人家常说商务印书馆先做开天辟地之事,有理想主义;而中华书局奉行实用主义,有灵活性。这“灵活性”里浸透着一种强烈地为读者服务的意识。
有个小故事:陆费逵有时亲自站柜台,某日有一顾客在书画柜购买字帖一本。在营业员包书空隙,陆费逵主动上前告知顾客,另有新出书画多种并逐一加以介绍。最后顾客共买得40余元的书画、碑帖欣然而去。次日,书局董事汪幼安来见陆费逵说:“江宁镇守使王廷桢君昨天来买物,遇一戴眼镜能说北方话的营业员,招待殷勤,他很佩服,要我转告你不要埋没这个人才!”陆费逵大笑,答曰:“是即敝人也!”
熊月之说,在市场策略上,中华书局采取的是一种“紧跟”商务印书馆的策略。她并不以紧跟为耻,但也不是亦步亦趋的照搬,是有超越意识的紧跟。比如《辞海》就针对商务出版的《辞源》而编辑出版的。这本大型工具书的组织编辑历时达20年之久,主持者数易其人,也数易其稿,先后从事者凡百数十人。请舒新城出马是《辞海》最为关键性的一着棋,因为此后是书编纂改弦易辙,变更方针,以收新词为主。发排前夕,为该书题写书名,中华诸人四出活动,陆费逵也亲自出马奔走于书法名家之门,得到不少法书妙墨,但由于所得太多,碍于情面不好定夺,最后集古碑而成。中华的这本《辞海》,因为较商务《辞源》后出约20年,取其长而补其短,销售数量远远超过商务的《辞源》。
商务与中华竞争出版工具书、古籍书对照表
商务出版
《新字典》(1912)
《学生字典》(1924)
《国音字典》(1919)
《国音学生字汇》(1919)
《辞源》(1915)
《综合英汉大词典》(1928)
《四角号码词典》(1929)
《四部丛刊》(1919-)
《百衲本二十四史》(1930)
《丛书集成》(1935)
- 相关新闻:
- ·凤凰出版建成国内首条书刊印刷"数字流" 2012-04-27 10:06:07.0
- ·伦敦书展议题 出版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 2012-04-27 10:01:40.0
- ·十二五山东数字出版占新闻出版总值的四分之一 2012-04-27 09:54:06.0
- ·图书封底试水广告 出版社有欢迎有观望 2012-04-27 09:01:18.0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