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11年新闻界十件大事
2011-12-23 09:37:29.0 来源:光明日报 责编:江佳
- 摘要:
- 编者按: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新闻战线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新兴媒体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国际传播能力进一步增强。今天,我们特别推出2011年新闻界十件大事,和读者一起勾勒即将过去的一年里新闻界的整体图景。
7.新华社成立80周年
2011年11月7日是新华社成立80周年纪念日,纪念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出席并讲话。新华社前身为红色中华通讯社,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成立,1937年1月在延安改为现名。新华社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积极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及时准确反映海内外各领域新闻信息,向全世界广泛传播中国声音,为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中国革命胜利、取得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业绩、创造改革开放辉煌成就、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局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专家点评:龙耘(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面对以全球传播、移动互联为标志的新的国际媒介格局,新华社将进一步实现传统与现代、技术与内容、传播与互动的完美结合,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性现代国家通讯社和国际一流的现代全媒体机构”目标加速迈进。
8.第二十一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揭晓
10月20日,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第二十一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揭晓。来自全国报社、通讯社、电台、电视台和新闻网站的286件作品获中国新闻奖,其中特别奖2件,一等奖40件(含9个新闻名专栏),二等奖89件,三等奖155件。120位编辑记者获得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本届中国新闻奖正式增设了国际传播奖项。评选出的获奖作品反映了全国新闻战线2010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生动实践,重点展示了全国新闻战线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精心组织策划,在上海世博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抗击玉树地震和舟曲泥石流等重大宣传报道中取得的辉煌业绩,体现了新闻战线深化“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加强新闻队伍建设的丰硕成果。
■专家点评:柳婷婷、刘廷飞(中国记协评奖处)本届新闻奖评选出的获奖作品,充分体现了做好主题宣传的最新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典型宣传的成果、加强和改进突发事件报道的成果、加强社会热点问题引导的成果、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取得的成果和新闻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
9.中央新闻单位青年编辑记者延安行
2011年8月2日至8日,中宣部、全国三教办组织中央新闻单位青年编辑记者到革命圣地延安,参观革命旧址,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党的新闻工作传统教育;到农村基层体验生活,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深入了解世情、国情、党情和社情民意,以实际行动落实新闻工作“三贴近”原则。记者们反映,通过延安行活动,他们进一步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理解,加深了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增强了社会责任意识。
■专家点评:尹韵公(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青年编辑记者走出办公室、离开网络,去革命老区和群众一起生活、一起劳动,掌握第一手的资料,认识我们红色革命历史,这对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非常有好处。
10.“瘦肉精”等报道发挥舆论监督威力
2011年,我国新闻媒体发挥“准确监督、科学监督、依法监督、建设性监督”的作用,新闻工作者克服各种困难,深入调查采访,推出了“瘦肉精”、“有色馒头”、“达芬奇天价家具造假”、“地沟油”等报道,有力地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凸显了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意识,提升了媒体的公信力。
■专家点评:张国斌(证券日报河南站站长)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繁发生,“瘦肉精”事件再次将食品安全问题提上议程,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促使人们去积极寻找如何消除威胁人们身体健康因素的途径。由此可见,媒体准确地把握监督类新闻报道潜在的社会价值,其激励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2011年11月7日是新华社成立80周年纪念日,纪念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出席并讲话。新华社前身为红色中华通讯社,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成立,1937年1月在延安改为现名。新华社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积极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及时准确反映海内外各领域新闻信息,向全世界广泛传播中国声音,为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中国革命胜利、取得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业绩、创造改革开放辉煌成就、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局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专家点评:龙耘(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面对以全球传播、移动互联为标志的新的国际媒介格局,新华社将进一步实现传统与现代、技术与内容、传播与互动的完美结合,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性现代国家通讯社和国际一流的现代全媒体机构”目标加速迈进。
8.第二十一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揭晓
10月20日,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第二十一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揭晓。来自全国报社、通讯社、电台、电视台和新闻网站的286件作品获中国新闻奖,其中特别奖2件,一等奖40件(含9个新闻名专栏),二等奖89件,三等奖155件。120位编辑记者获得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本届中国新闻奖正式增设了国际传播奖项。评选出的获奖作品反映了全国新闻战线2010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生动实践,重点展示了全国新闻战线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精心组织策划,在上海世博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抗击玉树地震和舟曲泥石流等重大宣传报道中取得的辉煌业绩,体现了新闻战线深化“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加强新闻队伍建设的丰硕成果。
■专家点评:柳婷婷、刘廷飞(中国记协评奖处)本届新闻奖评选出的获奖作品,充分体现了做好主题宣传的最新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典型宣传的成果、加强和改进突发事件报道的成果、加强社会热点问题引导的成果、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取得的成果和新闻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
9.中央新闻单位青年编辑记者延安行
2011年8月2日至8日,中宣部、全国三教办组织中央新闻单位青年编辑记者到革命圣地延安,参观革命旧址,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党的新闻工作传统教育;到农村基层体验生活,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深入了解世情、国情、党情和社情民意,以实际行动落实新闻工作“三贴近”原则。记者们反映,通过延安行活动,他们进一步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理解,加深了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增强了社会责任意识。
■专家点评:尹韵公(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青年编辑记者走出办公室、离开网络,去革命老区和群众一起生活、一起劳动,掌握第一手的资料,认识我们红色革命历史,这对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非常有好处。
10.“瘦肉精”等报道发挥舆论监督威力
2011年,我国新闻媒体发挥“准确监督、科学监督、依法监督、建设性监督”的作用,新闻工作者克服各种困难,深入调查采访,推出了“瘦肉精”、“有色馒头”、“达芬奇天价家具造假”、“地沟油”等报道,有力地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凸显了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意识,提升了媒体的公信力。
■专家点评:张国斌(证券日报河南站站长)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繁发生,“瘦肉精”事件再次将食品安全问题提上议程,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促使人们去积极寻找如何消除威胁人们身体健康因素的途径。由此可见,媒体准确地把握监督类新闻报道潜在的社会价值,其激励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 相关新闻:
- ·印企“联姻”又“破产” 中国印刷未亡路难行 2011-12-23 08:43:44.0
- ·印刷展会群星荟萃 皆因中国印刷“蛋糕”香 2011-12-22 00:00:00.0
- ·盘点2011年十大文化热点事件 2011-12-16 09:58:56.0
- ·盘点2011年全球印刷行业总被提起的关键词 2011-12-14 15:17:44.0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