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统计数据看印刷企业规模效应
2009-07-13 11:15:04.0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作者:潘晓东 责编:喻小唛
- 摘要:
- 上规模的企业自然也难以回避市场的变化,难以回避国际金融危机对它的影响。但因为它的体量相对较大,应变能力相对较强,资金实力相对雄厚,市场开发能力相对完备……最终就有可能扛过最困难的阶段,走出困境,迎来光明。
在4437家印刷企业中,年销售过千万元的印刷企业共计667家,占印刷企业总数的15%,但这些企业的总资产(406.68亿元)却要达到全市印刷业总资产(531.03亿元)的76.58%,销售(392.2亿元)更要占到总销售(468.24亿元)的83.76%,利润(26.04亿元)则占到总利润(28.9亿元)的90.09%。显而易见,这15%的上规模的印刷企业是上海印刷业的骨干。
如果我们进一步提高企业的规模化程度,把年销售过亿元的企业作为一个分析对象,那2008年全上海仅有92家企业符合这一标准,这仅占总数2.1%的企业,他们的总资产(218.08亿元)、总销售(222.79亿元)、总利润(19.48亿元)分别要达到全市上述总量的41.4%、47.6%和67.4%。
这些数据毋庸置疑地说明了,越是上规模的企业,他们的生产能力、他们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他们获取利润的能力都要大大高于一般的中小型印刷企业。值得指出的是,2008年年销售过亿元的印刷企业比2007年增加了19家,增幅达26.03%,这固然有企业销售业绩上升的因素,但也不排斥有企业选择在逆境中进一步扩张的因素。
规模化企业的赢利能力大于一般企业,其根本原因是生产设备比较先进、劳动生产效率比较高(尽管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管理规范而管理成本相对低廉、市场开发能力较强,在危机发生以后,应对危机的手段较多,反应也较为敏锐。
客观地说,正是这些规模化的印刷企业代表着中国印刷工业的现状,引领着中国印刷工业的发展,他们也理所当然地在国内印刷市场上有着更多的话语权。
在肯定进步以后,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因为能源、原辅材料及人工工资等上涨的因素,企业的人均创利却在下降,这势必影响企业的进一步投入,影响行业的继续向前发展。而且,尽管统计数据指出,上海市印刷工人的年收入在2008年要比2007年上涨了0.47万元(20.43%),人均年收入达到了2.76万元,幅度不可谓低,但较之上海市社会保障局公布的上海市人均年收入3.95万元的水平相比,还相差很多,这对印刷行业吸引人才是极为不利的。
我国应打造出一个乃至数个超大规模的印刷企业集团
如果说我们已经意识到规模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的话,如果说经过改革开放30年,我们国内也已经有了一些上规模的印刷企业的话,与发达国家比,到今天为止,我们还缺乏印刷领域的超大企业,还缺乏集出版、印刷、发行于一体的(这还有别于现有的出版集团)超强团队。有着五千年灿烂文明史的中国、处于经济持续增长期的中国应该有这样的团队,期待经过努力,在2020年成为世界印刷强国的中国印刷业应该出现这样的团队。
比如,在日本国,就有着“大日本”、“凸版”这样的超强印刷企业,他们从印刷入手,又不拘泥于印刷,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印刷线路板、发展平板显示器、发展数字出版、发展……他们在世界印刷舞台上有着独有的话语权。
比如,在德国,就有着被称为世界四大传媒巨子之一的贝塔斯曼,他们集广播电视、图书和杂志报纸出版、印刷媒体服务于一体,以出版带动印刷,以印刷烘托出版,市场有需求,他们就努力去追求。
比如,在美国,就有着当纳利这样的超强印刷企业,近年来本已足够强大的当纳利公司还收购了庞大的加拿大的魁北克,真正成了北欧地区的唯一印刷霸主。
在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国家相关部门正在着力打造数个年销售超百亿元的出版集团,我们国内有条件的印刷企业又何不乘此东风,在现有的基础上,通过整合、收购、兼并、上市等多种途径,着力去打造一个或数个足够强大的印刷集团呢?他们有着足够的市场开发能力,有着足够的市场赢利能力,由他们引领着中国的印刷企业继续向前发展。我们期待着这一天的尽快到来。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相关新闻:
2008中国印刷业统计数据
统计局:国外媒体对中国经济数据的质疑不科学
统计显示:传媒集团印刷厂雄居全国前五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